红色渡口闪耀光芒

20210528期来自:江西日报

杨厚成

鹰潭“东连江浙,南控瓯闽,信之大邑,六省通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是华东交通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共产党人高瞻远瞩,谋篇布局,利用鹰潭交通枢纽地位,打造革命战略通道。1926年,鹰潭就开展工农运动,建立党组织。1927年邵式平、方志敏先后来到鹰潭,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发动群众,考察风俗民情和信江沿岸地理形势,结交一批劳苦大众,在信江两岸播下了革命火种。期间方志敏、邵式平为躲避敌人的搜捕,曾在月湖区童家镇老屋村开明士绅董春财家居住10余天。

周坊暴动掀开了鹰潭工农运动新篇章,鹰潭北部山区一片红,先后建立了贵溪和余江苏区。1930年3月12日,江西红军独立团2000余人从羊角渡等地渡过信江,周建屏团长的指挥部就设在童家叶塘孔氏宗祠内,在郊区农民配合下,红军冲锋陷阵,英勇战斗,消灭“保卫团”“自卫队”,攻占鹰潭镇,沉重打击了敌人,积累了城市攻坚战的经验,扩大了红军的影响。红军刷标语、贴布告、作鼓动,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纪律。

童家里屋贫苦农民孔庆云深受方志敏和红军的影响,思想觉悟提高,心向共产党,向往当红军。遂别妻离子,跋涉百余里,奔赴苏区,寻找党寻找方志敏,要求加入红军。方志敏与他促膝长谈,循循善诱,灌输思想,启发觉悟,又送他脱产培训三个月,再派回鹰潭镇,发展党员,建立游击队,打通战略通道,于1932年1月建立了贵溪苏区第八区童家乡苏维埃政府,童家苏区坚持斗争2年又2个月,它似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心脏鹰潭镇与贵溪县城之间,童家苏区控制信江沿岸渡口,确保过往人员安全,成为赣东北苏区与中央苏区联系的战略通道和桥头堡,南来北往的红军队伍和党的干部经此踏上新征程。

1933年1月21日,中革军委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率红三十一师控制鹰潭镇信江流域南岸汪碧港等渡口,迎接红十军4000余人南渡信江,红三十一师与红十军在童家胜利会师,王稼祥在童家老屋董陆财家会见邵式平等红十军领导人,传达中央指示,研究红十军改编方案。接着,在童家嘴上詹氏宗祠召开红军连以上干部大会,宣布红十军与红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的命令,阐明红十军南下改编的意义。

随后,红十一军奔赴上清,与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胜利会师,赤化金(溪)、资(溪)、贵(溪南部)、余(江南部),开辟信抚苏区,成立贵南苏区和河南苏区(余江南部),从此,鹰潭大部分区域成为苏区。1933年秋,苏皖红十三师2200余人,从淮阴乘船南下,从闽沿海上岸,翻武夷山,到达童家苏区,在仰潭毛家渡等地北渡信江,赴周坊与新红十军胜利会师,壮大了赣东北红军实力,巩固扩大了苏区。

在每次红军南来北往时,童家苏区人民不但撑船摆渡护送红军过江,还杀猪宰鸡做好米饭,热情犒劳慰问红军,数百位穷苦百姓加入红军队伍。有时,童家苏区组织慰问演出,上演方志敏撰写导演的话剧《年关的斗争》,演唱歌谣《打鹰潭》《当红军》等红色歌曲,歌颂党和红军,激发军民斗志。同时,童家苏区为确保过往人员安全,对党忠诚,保守秘密,全民皆兵,忠于职守,严守隘口,在严苦斗争环境中创造了可贵的渡口精神。童家苏区和信江沿岸渡口群也因此成为红军南征北战的见证者,承载着信江革命风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重温峥嵘岁月,弘扬渡口革命风范。为此,月湖区童家信江渡口边建起了红色记忆主题公园、红军渡河群雕、百姓支前和慰问红军场景等,从而激励群众缅怀光荣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如今,以苏区红色渡口革命风范为指引,以争当区域性的创新中心、旅游中心、交通中心、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为重点,鹰潭努力打造区域性综合枢纽城市,不断提升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一个集“智慧美城”“世界铜都”和“中华道都”为一体的新鹰潭。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