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地方高校高质量特色发展

20210526期来自:江西日报

●坚持“立德树人”,以“特”为人才培养增效

陈 震

在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中,地方高校在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校中的比例超过95%,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组成,肩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区域、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高质量特色发展关系着教育强国建设水平,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重要支撑。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高教规模从1949年的11.7万人发展到2020年的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4.4%。地方高校在规模上有着绝对优势,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特色人才培养作为高质量教育的重中之重。

地方高校可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强做实特色之基。一是抓好“规划图”,统筹专业建设。坚持立德树人,结合办学历史和产业背景,凝练特色优势深化综合改革,重点完善培养目标与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式教学,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适时调整专业布局和设置特色方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对行业、产业的适应度。二是抓好“路线图”,提升课程质量。深度开发有地方或高校特色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航空高校为例,可以从党史、航空航天史、军工发展史中提炼优秀案例。结合生产科研需求,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和创新教学组织形态,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的常态化。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打通人才培养供需通道。三是抓好“施工图”,强化教材建设。可考虑与企业共同选好或编好专业教材,尤其是重视将本领域的科研新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传统教材数字化建设,用可视化、互动化新形态呈现专业实践案例。

●坚持“四有标准”,以“特”为师资建设赋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80多万人。地方高校在教师规模上占多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特色为师资队伍建设赋能,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人才评价特色化构建。坚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科学把握“破”与“立”的关系,在若干主要专业领域实施团队分层建设,设置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和岗位体系,突出在优势特色领域的质量导向和团队考核,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制定优先条件。二是推进人才引进政策改革。完善人才发展引培体系、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着力引进与优势专业相关的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扩大领航企业专家在校兼职比,保证学缘结构满足特色发展需要。三是推进教职工“三化”建设。以驻厂、挂职、对接等方式提升教职工“工程化”水平。以“博士化”支持攻读行业院所博士,实现教职工专业结构的再升级或再优化。大力选送中青年骨干访学,提高特色领域的国际化视野。

●坚持“四个面向”,以“特”为科技创新定位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目前,不少地方高校,尤其是上世纪末由中央转地方的高校,都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是当地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体系的来源和重要支撑。

地方高校可从三个维度强化科技创新工作。一是有力有序地加强特色项目培育。围绕关联产业遇到的“卡脖子”问题、关键技术、前沿探索等建立健全项目库,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按技术成熟度分批攻关,为产业升级提供先发优势和强力后劲。二是有力有序做好“揭榜挂帅”。主动加强与产业聚集地方、行业领航企业的联系,共同做好重大创新和成果转化需求的征集、建榜或揭榜等工作。同时,围绕学校要重点突破的技术环节“揭榜挂帅”,形成有利于揭榜者脱颖而出的良好生态。三是有力有序推进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根据产业布局,分片包干常态化联系区域重点企业、配套企业、军民融合企业。加强产教融合联盟建设,推进与企事业共建大学技术中心、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共同轮流承办高层次产学研用论坛、技术成果对接活动,进一步扩大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影响力。

●坚持“一流目标”,以“特”为学科建设画像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高校在省双一流建设中,不可简单地把一流目标变成数值叠加,要以学科为载体突出教、科、管、学的力量编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特色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以“特”刻画学科底色。

一是突出学科建设布局的整体性。要与学校“十四五”规划同安排同部署,强化学科分层分类管理,突出学科群发展理念,把学科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出发点,积极推进主干特色学科做强,统筹引导通用普通学科做出特色。二是完善优化学科指标体系。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和新一轮省一流学科建设要点的解读,在“量”与“质”上加深对指标特色化解析和做好指标布点,保持与产业发展、区域规划的密切联系。三是推动“学科+综合性平台”工作。重点支持思政特色教育基地、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研究院、省实验室等综合性平台建设,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作用,做强学校优势特色方向,建成集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全链式示范性特色体系。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教授)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