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

景婺黄

20210524期来自:江西日报

不事雕琢 山水相依

吴 强 本报记者 余红举

4月10日,俯瞰景婺黄高速。

景婺黄高速公路,由景德镇至婺源(塔岭)高速公路和白沙关至婺源高速公路所组成,总长151.292公里,呈Y字形。

要说景婺黄高速的美,她美在外表——将“千年瓷都”景德镇、“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黄山等串成一线,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自然美景一览无遗;盘旋在古韵遗风之中,人文遗址目不暇接,如诗如画。

要说景婺黄高速的美,她美在内涵——极大打破了沿线发展的瓶颈,大大缩短了相互间的时空距离,形成了赣浙皖高速旅游长廊,做旺了人气、做大了名气、做足了财气,沿途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乡村振兴渐行渐近。

胜日寻芳景婺黄,白墙黛瓦百花香。这条横贯东西的大通道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醉美!

4月上旬,春暖花开时节,记者驱车行驶在景婺黄高速,满目葱茏苍翠,草绿花红,美不胜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西、安徽、浙江三省高速互通之间,有一座詹天佑主题公园,昂首阔步、气宇非凡的詹天佑全身人物铜像矗立于山坡上,俯瞰着美丽的景婺黄高速和南来北往的车辆。

“2013年,景婺黄高速获得了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最高荣誉——詹天佑土木工程奖,这是对这位中国现代交通先驱最好的纪念。”省交通投资集团景德镇管理中心总经理陶光辉说。

景婺黄高速是全国首批生态环保典型示范高速公路。事实上,早在2004年建设伊始,“多保护、少破坏、不留伤痕”,就成了景婺黄高速筑路标准。

正因如此,如今行驶在景婺黄高速上,时而绕过一个村庄,时而绕过几棵古樟树,沿途几乎看不到“雕琢”的痕迹,一个山环着一个水面,一个水面有一个山村,一个山村有一座小桥,一座小桥为一幅景色,奇峰、怪石、古树、飞瀑、驿道,构成一幅幅山水画卷,而这条景婺黄高速仿佛从自然界“长”出来一样,与周边优良的生态相融洽、相吻合。

在工程建设中,建设方做到了“三个不砍或少砍”,即不砍或少砍古树、名贵珍稀树和主干树;做好“五个隐蔽”,即取土场、弃土场、采石场、拌和场以及建筑垃圾场尽量选在隐蔽的场所,在工程结束时做好植被恢复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为古村让路,为古树让路,为鸟类让路,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为了保护江湾互通的樟树群,设计施工人员费尽心思,想尽方案,最后采取将樟树群圈在互通内;为了给鸳鸯和世界濒危鸟类黄喉噪鹛一个安稳的家,高速公路设计时避开了它们的栖息地及繁殖地,工程造价由此增加2000万元;为了保护婺源晓起村的77株百年古樟树和30余株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设计方案多次更改,最终沿着河道,架起了两座高架桥,从而使古树没有一棵遭到破坏;为了减小对沿线河流——段薪河的破坏、影响,施工方对路线走向进行了调整,由跨河15次减为跨河8次。正是这一个个环保举措的实行,才有了今天景婺黄高速车在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画卷。

难怪家在安徽省黄山市,因喜欢陶艺而在景德镇开了工作室的方雨赞叹道:“每次从景德镇开车回黄山,行驶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我都觉得是和自然界不同景观的一次心灵对话。路两边的风景,让我寻找到创作的灵感。”的确如此,方雨作品深深打上了生态烙印——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借古开今 人文通道

“书乡”婺源,是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

在婺源寻访,就像进入了久违的历史时空。这里文才辈出,代有名家。自宋至清,全县考取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著作3100部,其中172部收入《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尚书第”“天官上卿第”“司马第”……一幢幢明清古建筑印证着村庄昔日的繁华,一座座沿用至今的古桥讲述着徽商的创业历程,一块块精美的木雕折射出闪光的智慧。

被称为“中国民宿之乡”的思口镇,在历史上是徽商重镇,目前留存各类徽派古宅130余栋。这些古宅体量巨大、风格独特,是思口镇民宿的主体。思口镇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俞华辉介绍,2013年起,思口旅游从观光游走向度假游、从风光吸引走向文化吸引,全镇已建成民宿33家,初步形成了“留人”产业集聚效益。

在思口镇思溪延村,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福绥堂”老宅,被鉴定为D级危房。2014年,当地村民方秀瑛两姐妹投入700多万元,历时一年修缮打造出了“将军府”民宿。“民宿有13间房,旺季价格每晚1000元。3月赏花季,春节后就预订满了。”方秀瑛说,“合理开发古建筑做民宿,也让老宅得到了有效保护。”

浮梁县的特产是“一瓷二茶”,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在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因而浮梁被誉为“世界瓷都之源”。景德镇东收费站位于浮梁县湘湖镇,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东大门。2019年6月9日,景德镇东收费站旧貌换新颜,整体以清代徽派建筑风格设计,共设有4进7出11个出入口,通行能力较原有老站提高了近3倍。

湘湖镇进坑村,因完整保存了宋代制瓷的生产体系、完整的古陶瓷生产遗址廊道、优质瓷石出产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有着“瓷都摇篮、山水桃源”和“中国最美窑址”的美誉。如今,进坑村被纳入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规划建设为“国家陶瓷历史文化公园”。

“‘进坑’,可不是‘进入坑里’的意思,而是‘进入宝藏’的意思。”进坑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文华说,景婺黄高速开通后,这些隐藏于大山深处的古村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景婺黄高速已然成为人们探寻人文历史的时光通道。

在景北收费站,收费员将历史悠久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引入该站,并将这种美的体验渗透到工作当中,传播给司乘人员,把瓷都文化传向社会。

景德镇市有不可移动文物77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188处,其中包括御窑厂等151处老窑址、108处老街区以及“十大瓷厂”老厂房等陶瓷遗迹遗存。“90后”潘远东大学毕业后来到景德镇创业。他喜欢这里的山水清幽,更喜欢整座城市犹如博物馆的古朴。“景德镇到处都是遗迹,历史的底色风韵犹存。”潘远东说。而今的景德镇,正在积极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培育陶瓷文化产业新业态,让潘远东们大展拳脚。

民富业兴 康庄大道

高速公路,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沿线高速发展的机遇。景婺黄高速既是一条旅游大通道,又是一条经济快速路。

景婺黄高速辐射半径200公里内,拥有众多生态旅游区。它的建设开通,极大改善了赣北旅游大通道的瓶颈状况。依靠交通网络带来的便捷优势,婺源全域打造“交通+生态+旅游”工程,让百姓搭上顺风车,带动全县70%以上的人口吃上了旅游饭。

篁岭村就依靠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和独特的晒秋民俗,闯出了乡村旅游的新路子。“景区一年收入超过1.2亿元。”篁岭景区总经理张宁说,景区务工人员有七成以上是周边的村民。以篁岭晒秋美宿为主的业态模式让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带着山脚下村民共吃旅游饭。自篁岭景区2014年开始运营以来,周边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3000元增长到现在超过4万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幸福。

“2006年景婺黄(常)高速公路通车,婺源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4A级景区数量稳居全国县级之首。”婺源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道,赋春高速路口自2006年建成后,给该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镇2006年财政收入为422.25万元,2020年已经达到3823.9万元,增长805%。如今,赋春镇已打造鸳鸯湖、严田古樟风景区和源头古村等国家4A级景区3个,旅游业从原先每年接待20万人次增长至每年接待300万人次,增长1400%。

认识景德镇,从城市大门——高速公路收费站开始。景德镇有东南西北四个高速公路出入口,近几年经过改扩建,成了富有瓷都文化特色的城市大门。游客称赞道,看到大门,不用看站名,就知道到了景德镇。

踏入景德镇,一种端庄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到处流淌着瓷之韵味。明、清两代御用瓷器专门制造场所“御窑厂”,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从国营老瓷厂到创意文化街区“陶溪川”,以瓷为媒,景德镇正以澎湃的活力和包容的胸怀,为四方来客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是歌手、是设计师、是陶瓷艺人,在这里上演着属于自己的追梦故事。

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丰富的陶瓷遗存,是景德镇的最大优势,也是最大财富。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获批和建设,让千年古镇迎来了新发展机遇。2020年,景德镇地区的旅游总人次、总收入分别增长26.3%、29.9%。仅在2021年春节期间,景德镇旅游总收入达到13.43亿元,共接待游客184.1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游客是通过景婺黄高速慕名而来。

“没有景婺黄高速,我们的茶产业梦想不可能实现,也不会有‘昌南雨针’这一品牌。”浮梁县昌南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益青说,他们茶园生产的茶叶按照欧盟标准生产,产品大部分销往欧美地区,逐渐形成了品牌。

据胡益青介绍,景婺黄高速开通前,茶叶运输到杭州口岸再到装专柜上船,整个过程至少3天时间。景婺黄高速开通后,茶叶直接在浮梁装上集装箱专柜,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和减少了装卸成本,整个过程1天就够了。

“景婺黄高速建成通车后,成为赣北出省的主通道,对进一步加强我省与长三角的对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以高速公路出口至城区连接线主轴为依托的各类生态园区、企业的催生,形成了一个新型生态经济圈,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省交通投资集团运营管理部部长刘韬说。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