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湟鱼,还一个生机盎然的青海湖

20210606期来自:青海日报

畅通洄游通道,重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况

湖岸边的湟鱼。

通讯员 陈郁 摄

青海湖裸鲤沙柳河的繁育车间。

本报记者 王臻 摄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沙柳河。

本报记者 王臻 摄

本报记者 王臻

6月,冰封了整个冬季的青海湖在逐渐回暖的气温中重现了碧波潺潺的模样,湖面上飞翔的鱼鸥和岸边戏水的湟鱼更是为青海湖增添了一抹生机。

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湟鱼(青海湖裸鲤)是整个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湟鱼承担着2960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人畜有机物转化的重任,也在维系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文化旅游、民族团结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生态地位。

在充分认识到湟鱼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之后,青海把湟鱼生存环境改善作为青海湖生态恢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从政府的政策支撑到渔业部门的执法配合,从科技人员的力量汇聚到当地群众的保护共识,通过修通道、做研究、强法治等多措并举,湟鱼的资源量从20世纪60年代不到3千吨到现在突破10万吨。今年,我省又揭开了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鱼的大幕……

作为湟鱼洄游的重要通道之一,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上,湍急的河水从人工修建的一个个阶梯上流下,仿佛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年一度湟鱼的到来。

湟鱼在咸水中生活,在淡水中产卵,因此,注入青海湖的多条河流就成为湟鱼洄游产卵的“产床”。过去,人们为了保证上游工农业用水,建起拦河坝蓄水,这不仅阻碍了湟鱼洄游,也削减了入湖水量,甚至引发河道断流。河水断流,对于大量洄游的湟鱼来说,意味着搁浅在水洼里的死亡威胁。

为保障青海湖裸鲤正常生殖洄游,自2010年起,我省投入4500万元,拆除多条河流的拦河坝,并按照每米高度降低10%的标准,修建、改建七座滚坝,这不仅畅通了湟鱼洄游通道,还大大拓展了产卵场面积。

“告别了从前修建拦河坝让河水断流而导致亲鱼洄游繁殖受阻的局面,这种‘敞开式阶梯形过鱼通道’的建设,不但提高了青海湖裸鲤洄游自然繁殖力,而且彻底解决了多年来‘鱼农争水’的矛盾,通道使用后,断流的现象越来越少,重现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况。”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说。

除了洄游通道的修建,2003年当时的青海省农牧厅还设立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承担裸鲤种质资源救护、渔业生态环境种质资源的检测和监测、裸鲤资源监测和人工增殖放流等工作。通过开展对青海湖及湟鱼5条主要产卵河流基本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湟鱼资源家底,为开展生态服务、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截至目前,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累计投放人工繁育的裸鲤鱼苗1亿多尾,对资源恢复的贡献率达到23%。

科技支撑,打造人工增殖技术研发与实践平台

如果说管理设施投入是基础和保障,那么围绕栖息环境的生态修复和人工繁育技术,则为湟鱼重生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每年6月上旬,在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繁育车间内,来自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技术员们正在为一年一度的湟鱼人工繁育工作做着准备。

“4月底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一直到9月底鱼苗生长到1至1.5厘米再将它们运回西宁的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进行下一步的人工培育。”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一名技术员告诉记者,青海湖裸鲤孵化工作主要由河道人工亲鱼起捕、人工采卵、干法授精、脱黏处理、人工孵化组成,其中,从亲鱼起捕到脱黏处理这一阶段需要在河道内完成。每年洄游季,从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马河等洄游产卵地的河道里,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助产师”们将在冰冷的河水中每日工作超过10小时。

不仅仅是人工采卵,还有不少在增殖放流站内等待放流的湟鱼,它们都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培育的鱼苗。“我们的人工增殖放流为湟鱼资源恢复贡献了不小的力量,湟鱼规模从2010年的700万尾增长到2020年的2000万尾,增加了近3倍。放流规格由5克/尾增加到10克/尾,累计投放1.56亿尾,人工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19%提高到了23%,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与恢复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史建全介绍。

据了解,第五次封湖育鱼期间,我省共投入1.3亿元,新建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2座、青海湖裸鲤布哈河黑马河增殖放流实验站1座,改造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1座,在哈尔盖河、沙柳河、泉吉河修建溢流堰式过鱼通道7座,疏浚入湖产卵河流5座。目前,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青海湖裸鲤繁育和保种大型基地,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青海湖裸鲤人工增殖技术研发与实践平台,使青海湖裸鲤培育模式从传统的池塘培育模式,转变为工厂化车间培育模式,大大提高了人工增殖放流质量和规模。

依法治鱼,给非法捕捞者以威慑

对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渔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张万宏来说,每年湟鱼洄游产卵季的3个月时间是他和同事最忙最累的时候,为防止不法分子偷捕湟鱼,他们基本都是昼夜巡护。

作为保护湟鱼的一线工作者,熬夜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我们的工作节奏完全是跟着‘渔郎’在转,而且还会遇到暴力抗法的行为。”张万宏说话时虽然故作轻松,但我们能想象这其中的艰辛和付出。

坚持保护与打击两手抓是我省湟鱼保护战的重点,特别是面对非法捕捞者,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渔政人员才能做到执法严明、依法抓捕、惩罚有据,给非法捕捞者以威慑。因此,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围绕保护湟鱼的法律法规,由此不断强化的依法治渔力度为保护湟鱼撑起了一片天。

建立健全公安、市场监管、行政等多部门合作打击非法偷捕、贩卖、加工、销售青海湖裸鲤的工作衔接机制、渔政与志愿者联动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出台青海湖裸鲤赔偿标准和偷捕对资源破坏的损失评估,为刑事司法提供审判依据。组织渔政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和跨地区联合执法,进一步强化渔业执法人员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培训力度,依法护渔能力明显提升。数据显示,第五次封湖育鱼期间我省共查处涉渔案件327起,其中行政案件239起,刑事案件88起,行政拘留80人,108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今天,美丽的青海湖重现了水鸟鱼共生的和谐画面,保护湟鱼、保护青海湖、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了青海人民的共识。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