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全面小康“最大公约数”

20210530期来自:青海日报

河湟小镇精彩蝶变

海东

春到班彦新村。

本报记者 祁国彪 摄

本报记者 陈 俊

扩大“河湟硒谷”品牌竞争力,促进“青海拉面”扩面升级,力推青绣产品提档升级,实施青稞酒产业“振兴计划”,凝聚成海东各族群众全面小康生活“最大公约数”;

开展脱贫“回头看”“回头帮”和“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实施“九大脱贫后续巩固行动”从而筑牢全面小康的底线,亮出海东大地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的幸福图景;

推进境内三大河流和湟水河三大峡口绿化工程,打造一条景观绿化与城市品位相结合的绿色“廊道”,唱响生态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优美旋律……

这是海东大地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是“东大门”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凝聚成的“最大公约数”,是在小康梦交响曲中增添的优美旋律,从而汇聚成谋新篇、开新局、创新绩的时代主题。

窗外弱柳扶风,花香馥郁,室内清新淡雅,一尘不染。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上店村位于高铁新区F3安置小区内,党建引领民宿产业发展示范户孙志成家的窗台上,淡红的刺梅花与窗外的苹果花争艳。

党员孙志成一大早把游客从2公里外的机场接过来,游客一进屋就对温馨的环境、贴心的服务、合理的价格赞不绝口。

可谁曾想到在此之前,居住在上店村的孙志成,一家四口仅有的一亩土地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破衣裳,走的是泥巴路,紧巴巴的日子“逼迫”夫妻选择出门打零工。2011年海东市建立临空经济开发区,和乡亲们一样,孙志成家的房子和土地均在拆迁之列。

现在孙志成用两套“补偿房”中的一套办民宿,“以前只有过年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而且还得挑便宜的,现在出门是沥青路,吃穿住用不发愁。”

和他同住F3小区,以前的邻居薛福新和妻子在小超市整理货物,这家利用回迁安置房办起的小超市在乡亲的“刻意关照”下,生意较红火。

“以前住不好、吃不好、行不好,现在日子好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薛福新说,现在的好日子得感谢时任小峡镇党委副书记、也即现在的王晓丽镇长,当时她跟我家是结对帮扶关系,当得知他家困窘的生活,尤其是了解到有一个年迈的母亲,有一个患有脑瘫的儿子,且为其治病债台高筑时,王晓丽帮忙出主意利用回迁安置房中的一套开超市,跑前跑后协助办理各种手续,找地方进货,协调安装水电暖,超市开起来后又让他利用精准扶贫产业启动资金,购置微型小货车跑运输。2016年实现脱贫,现在不仅外债还清了,而且还有部分存款。

小峡镇上店村党支部书记孙有春介绍说,2016年上店村统一回迁安置到A3和F3小区内,党员带头开民宿实现收入140万元,户均达4万元;为化解无序竞争、形成品牌效应,借鉴江苏“右见·”民宿品牌成功经验,打造自己的民宿品牌——“河湟小镇”。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14400元,村集体经济“破零”基础上年收入达7万元以上。 (下转第二版)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