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摄影家焦生福的高原情怀

20210528期来自:青海日报

— —

《翩然而来》(“冬韵高原,独美青海湖”第二届青海湖生态摄影大赛一等奖)

焦生福 摄

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生态失衡引起了全球性的关切和瞩目,许多国际组织和众多有识之士达成一个共识:我们必须留给地球一部分原始旷野,必须维护动植物的多样性。

焦生福先生决意拍摄野生动物,正是生态摄影从“高原”走向“高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的”。笔者粗略盘点了一下他的野生摄影,拍摄对象有犬科郊狼、赤狐、藏狐;有牛科类野牦牛、驯鹿、藏羚羊;有猫科类兔狲,鼬科类艾鼬;有大中小型禽类:濒危的大型猛禽胡兀鹫,中小型猛禽苍鹰,小型雉科锦鸡、环颈雉,鹭科麻鹭等等。涉猎之广泛,令人目不暇接。

再看这些作品,其风格已经不是拍摄手段之下的假意抒情,而是对原汁原味自然生态的真实记录。有野性和冲突,有爱抚与温情,每一组摄影作品尽显生态的多姿与和谐、鸟兽的灵动与憨萌。惟其如此,更能传神地表达出一个高原生态摄影家最赤诚的表达:敬畏、尊重、呵护。

焦生福先生给我们讲了在第24届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巡回展中获得铜牌的作品《奔跑的野牦牛》的拍摄故事:“那是一个初冬,我在高寒而神奇的肯得可克拍摄,成群的野牦牛和野驴随处可见,它们和睦相处,奔腾徜徉其间。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耐心拍摄;同时也做好了防范措施,让同行者把车停在我身边,打开车门,不要熄火。正在专心的拍摄时,忽然听朋友喊:‘危险!’抬头一看,一头公野牦牛撩起尾巴正在做出攻击的动作,我急忙转身上车。车刚起步,野牦牛就冲过来了!在狼狈逃跑的过程中,镜头对着追赶的公牛一阵‘扫射’。还好,在整理片子的时候有了一张满意的片子《奔跑的野牦牛》,后来在第24届‘奥赛’中获得铜牌。”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上最威猛的野生动物,体重达1000公斤,那晃动着的弯形大角,极具攻击力。秋冬季节,公牦牛们的决斗不是为了领地,而是为了交配。斗败的野公牛退出胜利者的视野,无处撒野,就窜到牧场寻找家畜母牛。家畜母牦牛常常被身板大、吨位重、脊背高、牛角尖利的野牦牛强行交配,弱小的身体往往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野生动物摄影,它不是扛起一架器材到特定地点,靠光线明暗就能完成的作业。它首先需要一系列物质条件做支撑——身体素质、器材配置、包括与草场主人的沟通协调,完成地利与人和的铺垫。之后就要靠天时,即使预先构思设想好构图效果,也不是你想要,老天就能给你的。天气光线角度,也只是天时的一部分。难的是,你不能为了拍摄,借助一些辅助手段,你又不能左右拍摄的野生动物。一个字——等,你得耐心等待那个预期画面的出现——光影给力、动物的自然状态下的“配合”、拍摄者的感情投入。换言之,野生摄影,还要看老天给不给你想要的东西。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气场。

甘苦自知,又自得其乐。兴致勃勃间,焦生福先生又讲述了一个在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拍摄野狐的故事。

夏季,是这个地区拍摄野狐的好时候。那个时节野狐妈妈刚生产完幼崽,怎样接近它们呢?村民们想出来的挖掩体的办法被他否决了。只有耐心才是上策,采取每天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的办法。他说,那些野狐,太可爱了。正如他发表在青海日报人文周刊上关于拍摄野狐的短文中写的那样:

蓝天白云,微风轻轻;草地碧绿,鸟语花香。好一幅大自然的美景图,正在小赤狐的家园四周徐徐展开。

睡眼惺忪的小赤狐晃悠着小脑袋走出洞口,东望望西瞧瞧。判断出周围没有危险,它便爬出了洞口,在草地上长长地伸了一个懒腰。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小赤狐,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上了一层油彩,在早晨的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它身段优雅,四肢匀称,两只灵敏的长耳朵神气地竖立着,而那眼神清纯靓丽,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在胆大的小赤狐的叫唤声里,躲在洞内的另外两只小赤狐也壮着胆子探出头来。不一会儿,它们习惯了周围的环境,三只小赤狐在离洞口五六米的范围内嬉戏玩耍,时而跳跃、时而奔跑,展示着本能的捕猎动作。稍大一点的骑在小一点赤狐的背上嬉戏玩耍;小的也不示弱,奋力反击,犹如儿童打闹,其乐无穷。那圆溜溜、乌亮亮的眼睛忽闪忽闪,那毛茸茸的尾巴高高地翘起,身体娇小又灵动自如。让人看了,会产生想上去抱一抱的念头……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摄影过程中的温情偶遇吧。让他在拍摄瞬间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这样的描述,充分体现了焦生福用心灵捕捉野生动物的生活细节,用情感赋予自然以灵魂的体验,同时,也传导着呵护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他以多情的视角,真实再现那些生活在高原上需要备加呵护的生灵,摆脱了纷纷扰扰的世事,显现出原有的形态与美丽……

而笔者和这位摄影家的邂逅,真是有些巧。

记得那一年,青海省美术馆举办生态摄影国际金奖作品展,我闻讯前去参观。那宽敞的展览大厅富丽堂皇,而那一幅幅高原野生动物们极具情态的摄影作品,真可谓鲜活生动、栩栩如生。观众的惊呼唏嘘之声,打破了美术馆宁静的氛围。

没有想到的是,金奖获得者焦生福先生就站在我的身边:微胖的身躯、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再加上那一身山地摄影家的行头,我的眼前顿时一亮,一下子记起2013年井石老师在摄影集《青海长云》序言中,说过焦生福先生的创作初衷是“意在苍穹”那意味深长的话。

再看青海美术馆所展示的焦生福先生的生态摄影作品,已不是《青海长云》摄影集的山水风光那样充满诗情画意。高原动物们一瞬间或惊愕或憨萌,或激动或愤怒的神态,摄影家以更直观而强烈的瞬间捕捉,强烈地撞击着参观者的心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生态话题因为国家层面上的重视和宣传,在摄影界也成热门。摄影家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态平衡、构建生态文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焦生福先生长期在国土资源保护部门工作,养成了他面对各种与生态有关的事态冷静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他能够做的,就是用他的第三只眼——镜头,默默记录高原上的山川风貌、生灵万物,用一种博大的情怀,融入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体悟生灵世界的原生形态、情趣体验。

焦生福先生从对大自然的感性认识中捕捉画面,激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对生灵万物的温情与呵护。他清楚地知道,感人的画面记录,自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的见解与实践,正吻合了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唐团结先生的观点,所谓“风光本无限,山水自有灵”。

生态摄影,首先是“唯实”的,以“我”观景,再现自然;生态摄影也是“唯美”的,以“我”塑景,表现自然;而生态摄影更多的是“唯情”的,甚至是“唯理”的,以“我”悟景,反观自然。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生态摄影既是对大自然的写照,也必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升华。

岁月荏苒,追求无限。焦生福先生的这种爱好,已成为他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正如他在《高原精灵——对自然的深情凝望》一文中所说:“我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对摄影的热爱,从我拿起相机的那一天起,摄影就渗入我的生活,为我平凡的生命旅程抹上一层令人陶醉的色彩。”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