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绿洲书写新的历史

20210519期来自:青海日报

香日德镇全貌。

本报记者 张洪旭 马振东 摄

本报记者 张洪旭 马振东

沿着109国道一路向西,翻过海拔3500米的曲日岗草原垭口,便能看见一片林木茂密的葱绿之地,这里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

布尔汗布达山下,绿树掩映。1951年8月22日,解放军原十八军独立支队在香日德举行了向西藏和平进军的誓师大会。从这里出发,多少军人忠骨埋雪山,英灵驻高原。是他们改写了这块土地的历史,向世界展现了一个面貌全新的青藏高原。

历史上的都兰——曾是整个柴达木盆地的行政中心。是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上的经济文化重镇,千年前声声驼铃声就在这里响起。70多年前,也正是从香日德开始的驼铃声,响遍了整个青藏大地。

1951年8月,原十八军独立支队在香日德举行向西藏和平进军的誓师。骆驼、牦牛等组成的运输队伍随军进藏。两年后,西藏运输总队组建,大本营同样设在香日德,运输总队政委正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

1953年底,在西藏运输总队政委慕生忠将军的带领下,筑路大军队伍从香日德出发,开始了青藏公路的探路,仅用4天时间就穿越了300公里的茫茫戈壁来到格尔木河畔,成功打响了建设青藏公路的第一炮。

一夜之间,全国80%的骆驼都集中在了香日德镇。据现存的西藏运输总队文档资料显示,在三次进藏过程中征调到香日德镇的骆驼超过十万峰,占到当时全国骆驼数量的80%以上。

驼队向西藏运粮的同时,运输总队探路队执行向拉萨探路的任务。根据探路所获的资料,确定了从西宁经格尔木、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直至拉萨的路线。

青藏公路修建时,香日德成为物资、人力、驮畜汇集的枢纽。从香日德出发的驼工,也投身到青藏公路的修筑中来。

现已退休在香日德生活的老驼工们已经为数不多,他们至今还能描述出当年壮烈的情景:从香日德到藏北草原的黑河,从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上千公里运输线上,每天天不亮就启程,下午高原上刮起大风,就必须找个避风的地方。夏天常常冒着风雨前进;冬天经常与暴风雪搏斗。唐古拉山区一场暴风雪过后,平地积雪1尺多厚,方圆几百里一片银白世界。大雪覆盖了草场,骆驼吃不上草,狂风把积雪吹卷到路上,饥寒交加,进退两难,一峰又一峰骆驼活活地冻死饿死……

“修路期间,我当时拉了10峰骆驼,都没事。我们小队长的两匹骆驼在沱沱河那里,口吐白沫死掉了。”85岁的驼工芦万林老人回忆起当年修路时的艰苦,依然心绪难平。

青藏公路通车后,骆驼运输逐渐淡出历史。

70年前,筑路大军舍生忘死,踏过戈壁,迈过河流,冲破重重难关,保障了祖国的边疆稳定。而今,香日德镇在加快产业转型、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破难前行。

修道路、美环境、引资金、招人才……“有凤来仪,卧于林中”的香日德,乡贤回村、资金进村,凤鸣声声中,新的历史正在书写。

青藏铁路通车后,青藏公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香日德镇要改变现状,就要发展。镇党委、政府提出围绕高速公路发展轴,突出生态旅游、高端农业、特色产业、田园城镇“四大重点”,突出规划引领,高起点布局,着力构建城镇体系;突出产业支撑,高标准建设,着力增强城镇活力;突出特色风貌,高水平经营,着力提升城镇品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镇党委书记王心慧告诉记者,这项规划实施以来,全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解放了劳动力,聚集了人气,小镇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鼓励农民到城镇居住,镇党委、政府提出,只要有当地农村户口并且到镇上买房子的家庭,每户可以享受1.7万元奖励性住房补贴。王心慧说:“这几年,镇上的变化确实挺大的,人们的思想也活套了,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551元。”

我们看到,尽管正在大刀阔斧搞建设,但这里建筑的外立面改造及道路景观环境整洁、秩序井然,亮化工程、路面街道、居民小区等设计合理,正在朝着现代化的进程阔步前行。用王心慧的话说,镇党委、政府就是要把香日德镇建设成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园城融合、文城融合的高原特色小城镇,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有幸福感、自豪感。他说,下一步全镇要实现集中供暖,学校、医疗等设施也要尽快完善。

筑得金巢引凤来。香日德镇铆足了劲儿一心求发展的“激情”让不少企业看好。一大批枸杞、藜麦、油菜籽和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既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香日德镇和周边乡镇一道,深入挖掘旅游潜力,烽火台遗址公园、班禅行辕、白兰古国文化遗址、夏日冰瀑、万亩枸杞园、贝壳梁……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又为这座精品小城镇增添了不少活力和吸引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响彻了千年的驼铃声虽已远去,但它所代表的开拓精神将永远回响在人们的心里。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