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20210611期来自:江苏科技报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是彦涵最知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描绘了在敌后战场,农民与抗日战士军民同心同德、相互扶持、打击敌人的场景。画面呈金字塔式构图,底部托举战士的民众构成了金子塔的塔基,塔尖是正在向敌人射击的战士。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表现出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尽管作品并没有刻画出敌人的形象,但是这种暗示性的艺术处理更能够激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党史解读:

画作是20世纪40年代前期画家在太行山区战斗生活中锤炼的作品。

1941年至1942年,是敌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1941年,日军把华北作为“彻底治安肃正”的重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后方基地,在中国占领区残酷地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并且集中日、伪军反复“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至1942年,在“扫荡”华北的根据地时,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到万人的达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达27次,并且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制造无人区。华北平原地区的一些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总人口由1亿人减少到5000万人以下。

严重困难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日军对敌后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开展全面的对敌斗争。这就是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展开斗争,避免单纯在军事上同敌人硬拼。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的歼敌方法,如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武装工作队等,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共作战420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331000余人。敌后军民的反“扫荡”斗争,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成为坚持中国长期抗战最重要的因素。 人民网

作者:彦涵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