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学术牵引期(1980-1994)

20210604期来自:江苏科技报

第二阶段:探索成长期(1994-2002)

在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接入以后,科研单位开始着手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主干网的搭建,同时也有民营企业的参与,代表性的主要两点:“.CN”服务器和主干网络的搭建;瀛海威时空主干网的搭建。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

1996年底至2000年初,未来形成中国互联网商业格局的大公司基本在这一时期成立,其中多以“网站建设”为主,也就是我们说的门户时代。

而互联网作为新兴经济体,新经济概念+营收增长+新商业模式带来的预期增长(网络销售B2C和B2B),形成戴维斯双击错觉+正循环效应。让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纳斯达克指数的斜率陡然攀升。到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破了5000点大关,并创下5132点的纪录,之后开始迅速下滑,互联网大泡沫开始形成。

互联网泡沫无疑是对国内互联网企业的一次重创。因为它们基本都是作为效仿者,复制美国的商业模式,四大门户网站对标雅虎,百度对标Google。而在美国的企业可以通过广告产生盈利,但是中国互联网尚属于发展初期,网民规模较少,认知观念还在观望和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全建立信任感,最终导致各企业不能通过网络广告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

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形成后,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生存,为了实现盈利,都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就在各企业头疼的时候,转折点出现了。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最早起源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阿帕网,主要用于军事研究,它是帮助美国国防部抵御前苏联的核打击而建造的通讯网络。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起初是四个节点,到1981年发展到94个。同时,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DIALOG也接入了阿帕网。

那时,互联网的雏形已经显现,很多标准和特性亟待建立。这些标准在80年代逐步建立:1983年,保罗?莫卡派乔斯发明了DNS;1984年,美国国防部把TCP/IP协议确定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为互联网的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基础;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为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做好了准备,之后www站点迅速发展。

在互联网标准已经完善后,中国的学者专家们也开始为接入互联网做出努力。由于美国有政策强制对中国进行信息封锁,所以中国也只能通过学术研究的形式进行探索。最终经过政府长期的努力,于80年代初,成功在香港和北京设立国际在线信息检索终端,实现和阿帕网相连,最终接入DIALOG数据库系统。也就是说,中国互联网的应用起初是通过信息检索工具的方式融入的。

1987年,另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就是电子邮件。

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维纳?措恩教授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著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这预示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但不是全功能接入。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重申接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对方认可。4月20日,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