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历史活起来

20210528期来自:江苏科技报

让历史更鲜活

故宫博物院线上图

让文物活起来

作家陈丹燕曾说:“每当我走向博物馆,心里都会响起一个声音,说着同样一句话:这又是一间往事住的房间。”在博物馆这个地方,一片不起眼的瓦片、一封平凡的书信、一幅看起来似乎普通的画,都是历史的见证,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得人们相隔几千年岁月,依然可以跟以往相望。然而,近几年想在假期走进博物馆尤其是一些热门博物馆,却并非易事。

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不少热门博物馆,假期更是一票难求。以陕西历史博物院为例,今年4月底,五一假期的门票就已预订一空。各地博物馆出品的文创产品也受到了年轻人的喜欢。

在一部名为《博物馆奇妙夜》的电影中,受一股神秘力量影响,夜深人静时,博物馆中的展品全都活了过来。如今,利用AI技术,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物“活”了起来,不再冰冷。

每个去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的游客,都会被坑中那庞大的军阵和兵马俑身上惟妙惟肖的表情所震撼。但很少有人知道,兵马俑原先是彩色的,因出土后所处环境湿度较低,加上技术保存问题,原本承载着悠悠历史的生动色块丧失殆尽。

目前通过一些手机App的图像识别以及AR等AI技术支持,实现了兵马俑身上的色彩复原。只需将摄像头对准兵马俑,原本没有色彩的兵马俑就会重现鲜艳的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兵马俑的脸部轮廓也会因此更加清晰,还原2000年前能工巧匠刚制作完工时的兵马俑模型。

几年前,故宫还曾推出一个名为“见大臣”AI智能聊天机器人,通过同名的微信小程序,可以随时与

它谈心聊天。“见大臣”里包含《清代历朝起居注合集》和《清实录》等文献中的670条趣味问答,“大臣”们说话画风幽默,宜古宜今。

助力文物保护

文物是博物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见证,却又异常脆弱。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蚀和人为原因,都会导致它被破坏。

在纪录片《你好AI》中,研究人员用无人机对箭扣长城进行全角度高精度图像采集,生成3D模型后,利用AI技术进行自动化缺损检测,对长城进行数字化虚拟修复。

同时在敦煌壁画的修复保护过程中,AI配合图像采集,与风沙的侵蚀、生物的破坏赛跑,通过扫描记录着敦煌历史文物中当下每一帧最光亮的色彩。

随着5G、VR、AR、3D扫描、AI等技术的逐步发展,“足不出户,云游博物馆”已成为常态。大家可以“坐”游中国,沉浸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博物馆的魅力。即使不能亲身去参观,动动手指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去年疫情期间,国家文物局先后推介了五批共250个网上展览,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云”上和观众见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更是常年为观众提供在家逛博物馆的服务。

目前,国际博物馆协会正在呼吁和倡导全球博物馆一起行动起来,共同设想和分享应对未来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方案。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被许多人视为一座城市的灵魂,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把博物馆列为旅游list中的必去之地,参观博物馆也成为不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伴随着AI等技术的进步,未来的博物馆长什么样,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AI研究所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