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20210526期来自:江苏科技报

一双手长了眼睛

——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吴孟超一生荣誉无数,2006年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我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12年被推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给吴孟超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97岁仍主刀做手术的吴孟超曾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你不抓紧一下就过去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为国家、为人民多干点事。”

立志要做外科医生

“新年好!”他这样解释: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闽清县,5岁时随家人来到马来西亚。抗战爆发后,正读中学的他和同学一起,主动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抗日将士。不久后,吴孟超和同学收到了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那封电报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地烙在了年轻的吴孟超心里,成为他最初的红色记忆。

“回国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抱着这样迫切的愿望,1940年春,吴孟超踏上回国之途。由于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他只好回国后先求学,考取了当时的同济医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海外背景,吴孟超递交了19次入党申请书,直到1956年才如愿入党。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20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当时,一位国外知名专家看到吴孟超等3人是在两间破房子、几张旧桌椅上进行研究时,轻蔑地说:“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吴孟超听后,愤然写下了“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党和国家紧密结合在一起。

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吴孟超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这让中国医生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196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实现了中国外科这一领域零的突破。此后,他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台人体中肝叶切除术……仅用7年时间,就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吴孟超说:“我的一生中有过两次誓言,当医生我是宣过誓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这个诺言;宣了誓,就

要为党分忧解难。”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他夜以继日奋战在临床一线;2003年抗击“非典”,他坐镇发热门诊,日夜收治患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吴孟超要求带医疗队赶赴一线,因年事已高,组织没批准,他就通过网络会诊为前线服务,还以吴孟超基金会的名义为灾区捐赠了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

吴孟超为党为人民不知疲倦地工作了一生,97岁时,只要身体允许,他仍坚守在临床一线,按时查房。“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吴孟超常说的话,他践行了一辈子。

很多人认识吴孟超是在2018年7月,央视《朗读者》中一个17分钟的节目里,96岁的吴老让大家看到了他那一双神奇的手——一双因为拿了70年的手术刀已经严重变形的手。它握过许多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柔软细腻。

别看他的食指已经畸变,在手术部位被涌出的血遮住了器官时候,他能够凭经验和直觉准确找到问题点,精准得分毫不差,如同有雷达引导。同行赞叹“这是一双长了眼睛的手”。

正是这双手1975年为一位安徽农民切除了体积63×48.5×40厘米、重量达18千克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

1979年,在第28届国际外科学大会上,首次向世人公布了181例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结数据,91%的手术成功率。这让与会外科医生震惊,这样的手术量和手术质量都是当时无人能匹敌的。会后,吴孟超当选为国际外科学会正式会员。从此以后,国际肝胆外科领域有了中国医生的身影。

1983年,吴孟超为4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除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紧接着开展的一系列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让中国肝胆外科的声誉更令人瞩目。

从医70余年,他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20000多名患者。直到98岁正式退休前,他每周还要做3台手术。

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吴孟超是一个对荣誉看得很淡的人,他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国内很多优秀的外科学者比我更有资格得到这个荣誉,比如我的恩师裘法祖教授,还有那些已故的外科学的开创者。”

但是,他对当好一个医生态度极其认真。他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患者切除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其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也曾用5个小时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医者仁心。吴孟超曾于2006年4月写下这样一句话:“感悟为医之道,要有仁爱之心、责任之心和同情心。”每次给患者做检查前,他总会先把手搓热;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了;查房时,他最常做的一件事是弯下腰把患者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每个大年初一,他会准时出现在病房,握住每个住院患者的手道一声:

“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患者。我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他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患者度过难关”。

心心念念为苍生

吴孟超是杰出的肝胆外科专家、科学家,还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1958年,他和同事一起,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1958年,吴孟超牵头组建“三人研究小组”,利用法医研究所的100多例肝脏标本,系统研究了中国人的肝脏解剖,特别是血管解剖特点。1960年郑州外科会议上,吴孟超公布了肝脏解剖研究成果,提出了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1960年,吴孟超突破性解决了肝脏手术出血问题,避免患者只能在低温下手术,提出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得到了国内外专家认可并在国内推广。

1978年,吴孟超率先申报了学校的第一个硕士生培养点,带头开始招收研究生。此后,他又申报了博士生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开放十几年时间,吴孟超为国家培养肝胆外科专业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近百名。

目前,中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以及第3代、第4代学生。他的肝胆外科研究所在王红阳院士的领导下,也被誉为国内肝胆外科“科学研究的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1997年,吴孟超拿出个人积蓄30万元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技术基金”。2006年,他又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元奖金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从吴孟超曾经于2019年12月25日写下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鞠躬尽瘁献身医学

吴孟超非常关心科协开展的学术活动和科普工作,曾多年担任上海市科协的荣誉委员,1989年以来,连续十多年作为评委,参与上海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