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精神永守“大国粮仓”

20210526期来自:江苏科技报

“上周四,袁老还请秘书给我打电话,非常谦虚地向我请教成果申报的相关问题。仅隔数日,我实在是没想到……”5月22日,听闻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江苏省农科院老副院长邹江石非常痛惜。邹江石回忆,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他便电话邀请袁隆平来江苏察看试种情况,袁隆平当时一口就答应了。“他是1977年来的,来了以后我带他在丹阳、苏州、无锡等城市乘公交车各转了一圈。”邹江石说,这是他第一次与袁隆平见面,当时袁隆平打扮朴素,皮肤晒得黝黑,外表看起来与普通农民没有区别。“当时条件艰苦,没安排接待,全程乘坐的都是公共交通工具,住的就是普通的小招待所,晚餐也就简单地吃了碗面条,他丝毫没有表现出不悦,一直在跟我讨论分析杂交水稻长势、栽培要点,还鼓励我开设研究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徐大勇说:“袁先生总是鼓励我们好好干,去验证、找突破,不要怕失败。”在徐大勇的回忆里,他不止一次受到袁隆平的鼓励。1989年春,海南岛,25岁的徐大勇第一次见到袁隆平。“介绍人带我直奔试验田,袁先生果然在那里。”躬身伏在田里的身影是他对袁隆平最初的印象。“当时我正在连云港市农业局水稻育种指导站工作,袁先生已有名气,但一点架子也没有,耐心解答我所有关于作物栽培的问题。”

这次谈话,让这个出生在偏僻丘陵地区、从小立志让土地多产粮的年轻人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从海南岛的初次见面,到艰苦环境下的真诚期许,再到海水稻的共同培育,徐大勇一路以来的成长,离不开袁隆平的支持与勉励。“水稻育种周期长,也很艰苦,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但正是有袁先生这样的榜样冲在前面,跨过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我们定会秉承他的精神,在广袤的大地上接续奋斗。”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今后,每一缕吹过稻田的风,都是我们对袁老的思念!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永远闪耀。

本报综合自新华社、湖南科技报、广西科协、人民日报、潇湘晨报、江苏省农科院消息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