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震的斗争

20210527期来自:青海科技报

今年5月21日夜间、5月22日凌晨,云南大理州漾濞县、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先后发生地震,震级分别为6.4级、7.4级。灾情牵动着人们的心。

几乎每时每刻,人类都在与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回顾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直面自然灾害的奋斗史。

在公元前23世纪帝舜时期就有关于古代强烈地震的记载,这也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地震记录。建于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木塔,塔高近70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塔式建筑,创造了我国建筑抗震的奇迹。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摧毁了庞贝古城,约有2000人死于非命。庞贝人的尸体腐烂后,火山灰保持着他们的骨骼形体。

据记载,人类历史上23次著名的大灾难中,首当其冲的是大地震(7次),其次是风暴和飓风共6次,火山爆发4次,病毒和水灾各2次,旱灾、高温和火灾各1次。

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论多么繁华的人类文明,均不堪一击。近的如印度洋海啸、日本东北地震和福岛核泄漏事故,还有眼下人类正在遭遇的新冠肺炎病毒,无一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

据联合国2015年的一份报告称,全球每年会发生2级以上的地震1.2万次以上,其中6.5级以上的大地震约100次左右。

越是重大的自然灾害,越可能导致重大的破坏性。

2010年的海地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虽然人类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对这场地震也并非毫无察觉。地震发生的两年前,在第十八届加勒比海地质学会议上,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数据分析后预测,海地将要爆发一场7.2级地震。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但地震致死率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自1994年东京大地震后,日本便开始加固建筑物并进行定期地震演习。日本地震预警系统精确度列全球前茅,全国配有1万多个传感器,“视震央位置不同,最多可以替民众争取到30秒的应变时间”。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持续6分钟大地震,震级达到9级,余震总数为1450次。地震导致福岛核泄漏事故。

自然界从来不只有风调雨顺,自然灾害本就是地球自身规律的一部分。人类自诞生以来,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灾害抗争的努力。正因这样,才诞生了天气预报、避雷针等。

应对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小损失,尊重科学毫无疑问重中之重。绝大多数自然灾害,以目前人类所掌握知识,尚不足以全面认识。但科学观测可以在地震、火山爆发、飓风等灾害中提供宝贵的预警,哪怕只是争取极短的数秒时间,亦能大幅减少人员伤亡。

汶川地震后,我国在震区安装了大量地震监测设施,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这种系统在后来的地震中效果明显。如在2017年8月8日的阿坝州九寨沟县7级地震中,汶川电视台提前40秒发布预警。

自然灾害发生后,坚强有力的应急救援体系是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的重要保障。应急工作一方面需要常备专业机构,配备先进救援设施,这是提升“黄金72小时”救援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近年来的国际救援中,各国越来越多的专业救援队伍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有必要开展全民性应急演练。汶川地震中,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的时间里提以全部安全转移,归功于校长叶志平坚持在该校开展应急逃生演练。

汶川地震后,我国在极短时间内帮助当地建设了大量具备一定抗震能力的住房,帮助震区实现了抗震的升级。

虽然人类拥有越来越多的抗震技术与应对地震的经验,但人类对地震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目前人类还是无法准确预测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烈度,仅能预测出某地在若干年内发生地震的概率。

只要地球还在,自然灾害便会继续。除了面对,人类别无选择。虽然近年来人类在减灾方面略有小绩,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依旧触目惊心,人类减灾之路依旧漫长。

据《改变人类历史的自然灾害》《知识就是力量》等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