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住在地震带上吗

20210527期来自:青海科技报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

因此,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其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以内,成为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也是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认为,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中国地震带主要划分为华北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华南地震区。而青藏高原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居全国之首。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仍在隆升的高原。它夹持于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间,呈纺锤状。统一高原的出现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结果。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羌塘-昌都、冈底斯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

青海,正好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又称欧亚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从印度尼西亚开始,经中南半岛西部和我国的云、贵、川、青、藏地区,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朗、土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还伸到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欧亚地震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表示,此次玛多7.4级地震的发生表明目前巴颜喀拉块体仍然是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

据了解,果洛州玛多县属于牧区,居民房屋分布分散,人口密度较低。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此次地震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玛多县7.4级地震为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持续活动的结果,距离地震最近的断层是甘德南缘断裂带,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

与云南漾鼻地震类型不同,青海玛多7.4级地震为主震-余震型,余震活动水平为6级左右;5月21日云南漾鼻发生的地震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玛多7.4级地震震中周边300千米范围内,1900年以来发生7级以上地震5次,均为主余型地震序列。根据区域构造特征、历史地震活动水平、序列特点及地球物理观测等综合分析认为,原震区近期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源深度为17千米。基于该中心所提出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可判断该震所属的事件类型与震后地震趋势。

玛多M7.4地震位于该中心所命名的汶川地震区,该地震区迄今为止共发生了3次标志性地震,分别是1327年9月四川天全MS7.75地震、1937年1月7日青海玛多MS7.8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1地震。根据多锁固段性破裂理论,其主震判断准则,可知2008年汶川地震仅是一次标志性地震而非主震。

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1地震以来,汶川地震区共发生了3次M≥7.0的地震,分别是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与5月22日的玛多M7.4地震。根据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这3次地震均为该地震区向第3锁固段峰值强度点损伤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大预震。预震活动的这一特点,时刻提醒人们“宁可千日无震,不可一日无防”。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