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

催生杂交春油菜“金种子”

20210527期来自:青海科技报

本报记者 刘海燕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杂种优势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青海,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应用却还是空白。

1989年7月,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的杜德志带领青海省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让这一现状发生了改变。

1990年,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杜德志深感青海这片广阔的土地太需要高产优质的油菜新品种了。那一年,他向青海省有关

部门提交了“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

究”的立项申请,很快得到批准,并作为

青海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就这样,杜德志带领春油菜遗传

育种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青海夏季短冬季长,作物生长期很短。为了缩短育种年限,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决定利用南方的温热气候,在青海春种秋收后,再到南方秋种春收进行

到早熟甘蓝型春油菜育种中,团队对甘白种间杂交选育的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品系的开花期进行了QTL定位,获得5个在多年多点环境稳定重现的早花主效QTL。

近年来,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用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转育不育系,用半冬性甘蓝型、新型甘蓝型春油菜资源作亲本转育恢复系,或这些亲本资源转育的恢复系相互杂交选育新恢复系。培育出了适合低海拔、无霜期较长地区种植的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6个,其中国审品种5个。这些品种的产量或产油量比甘蓝型春油菜主栽常规品种增产10%~30%,品质达到国家双低标准,菌核病抗(耐)性强于之前主栽常规品种青油14号,适应性广,5个国审品种适宜在青海、甘肃、新疆和内蒙等整个春油菜区尤其是低海拔、无霜期较长的地区种植。

目前,由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培育的杂交油菜品种年种植面积30万公顷,占我国春油菜区杂交油菜种植面积的85%以上;在国内外已累计推广333万公顷,推广区农民累计增收55亿元。

在解决了低海拔地区油菜高产优质的问题后,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又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青海脑山、门源及环青海湖地区小油菜品种老化的问题上,并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早日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的油菜替代品种,实现油菜新品种覆盖全省,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团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春油菜杂交品种“青杂1号”。接着又先后培育出了更高产的国审品种青杂2号、青杂5号、青杂6号、青杂9号、青杂11号,这些品种先后成为我国春油菜区主栽品种,使高海拔地区的油菜种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杂交油菜推广前青海油菜籽平均0.067公顷产量不到100公斤,而到2014年全省油菜籽平均0.067公顷产值已提高到150公斤,0.067公顷地可让农民增收200元;菜籽油的品质也得以改善,对人体有益的油酸含量显著提高。

在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的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春油菜品种“青杂5号”连续5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并创造了我国油

菜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450.45公斤/0.067公顷;“青杂7号”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遴选为当年全国油菜主导品种。

为了惠及更多农民,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又将这些品种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春油菜区大面积推广。2013年,培育的杂交油菜品种在蒙古国推广面积达1.3万公顷,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牌。团队用“门源小油

“南繁加代”。春油菜遗传育种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了常规育种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课题。1996年,春油菜遗传育种

菜”等极早熟白菜型品种作父本,与从国内外春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资源中筛选出的双低早熟品种(系)进行种间杂交,在杂种后代筛选出在高海拔白菜型油菜产区正常成熟的特早熟、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甘蓝型资源。利用上述方法培育出了一批在西宁的生育期仅100天的特早熟甘蓝型油菜亲本资源。另外,采用远缘杂交、小孢子培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获得了一批具有多室角果性状的新型甘蓝型春油菜品系以及具有黄籽、抗裂角、大粒、抗菌核病、分枝紧凑等性状的甘蓝型春油菜资源。

为了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利用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