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禾下乘凉梦”

20210527期来自:青海科技报

稻后,便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能人工培育杂交稻,水稻产量是不是就能得到极大提升?

1964至1965年间,他冒着酷暑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也就是杂交水稻的母本。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中文版发表了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首次描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病态”特征,开启了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

逐步在世界兴起:197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项目扩展到南亚、东南亚诸国;1991年,国际水稻所在菲律宾育成并释放了首个国外的商业化杂交水稻品种……

应用

从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到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袁隆平率领团队经过8年努力才一一攻克。

1970年,袁隆平研究出一株“野败”野生稻,成为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

1973年,他用在海南岛配制的10多斤杂交稻种,在湖南农科院0.08公顷的试验田中试种,0.067公顷产高达505公斤。

1974年,他在安江农校试种自己选育的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杂交水稻,0.067公顷产高达628公斤。而普通水稻0.067公顷产只有200多公斤。

此后,通过技术改进,我国实现了杂交稻稻谷产量大幅提高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比如,袁隆平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66.7万公顷,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系。Y两优系列品种累计推广达0.17亿公顷以上。

自1996年中国实施超级稻项目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从每公顷9.0吨,在袁隆平定下的一个个严格目标下,渐渐朝着更高质、更高产的方向迈进。

袁隆平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已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并已进入全球种业十强。

上世纪70年代三系法配套成功、90年代两系法闯关成功、超级稻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第三代杂交水稻0.067公顷产过千……袁隆平的目标逐渐实现。

追梦

袁隆平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这两个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从水田到沙漠再到盐碱地,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袁隆平希望能让更多人“吃上饭,吃饱饭”。

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不仅帮助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解决了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了袁隆平科研团队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比当地品种最高增产300%;在印尼,杂交水稻产量高出当地品种一倍多;2018年,袁隆平团队在迪拜沙漠地区试种水稻获得成功,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袁隆平先生又是一个矢志不移、心怀天下的仁者。他出身书香门第,但在年轻时亲见过饥饿,便将余生投入农业科研事业;十多年的“援非”之路,几十年不懈地挖掘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仍致力于海水稻的研发,为的正是他心中让全世界人民都吃饱饭的愿望。

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是先生为世界留下的宝贵遗产。“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要做好的种子!”让我们记住这个平凡伟大的人——袁隆平。 据《科技日报》、中国网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