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一:有生之年和高原病战斗到底

20210519期来自:青海科技报

本报记者 范旭光 刘海燕

在几十年险象环生的高原科研生涯中,为了采集病理数据,14处骨折,双眼白内障,鼓膜被击穿……半个多世纪以来,吴天一坚守初心,用一次次实际行动、一项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搭建起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的框架。

1950年12月,15岁的吴天一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由于年纪小,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六年的理论学习结束后,本着要参军的初心,吴天一主动要求赴朝鲜平壤医院工作。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吴天一夫妇俩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从此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吴天一一干就是60多年。

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初到青海,当年身为军医的吴天一被高原美景所陶醉,然而这种愉悦很快就消失了。缺氧、疲劳、头痛欲裂等一系列的高原反应,击倒了不少支援地方建设的年轻人。随后他又注意到,在一场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有士兵发生急性高原病,造成部队减员。经济开发和边疆防卫同时被高原病困扰,这深深地刺激了作为军医的吴天一。

当时国内的高原医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就是从那时起,他萌发了寻找有效应对高原病办法的念头,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把研究方向锁定在高原医学领域,从此吴天一与高原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天一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有关高原易发疾病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在此期间,他积累并分析了大量临床研究资料。1963年,吴天一在中国第一个报告了高原肺水肿病例。1965年,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吴天一首次提出“成人高原性心脏病”的观点。1979年,他又在国内率先提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概念。

1980年,为了全面掌握各种急慢性高原病,已经是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吴天一带队进入高海拔牧区调查牧民体质特征。从此,他的科研工作在风雪严寒的高海拔缺氧环境中进行。

牧民们散居,户与户之间离得很远,村子不通公路,队员必须骑马。吴天一笑称自己的马术不在医术之下,这得益于1964年吴天一在果洛骑兵支队参军,练就了精湛的骑马射击技能。调查队员常常要骑马走上30里地,这在缺氧环境中要消耗大量体力。

好几次,吴天一骑马过河差点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有惊无险的车祸在他看来也成了平常事。吴天一身上数得清的骨折就有14处,最严重的一次,车从山上翻下去,他左边4根肋骨、肩胛骨都摔断了,髌骨粉碎性骨折,腓骨胫骨也断了。但是106天后,他又骑着马出发了。

1990年,吴天一在国内首次组织国际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为获取大量人在特高海拔的高山生理学资料,他连续两个月面对皑皑雪山,导致双眼患上白内障。

一次次的艰苦而又惊险的经历,换来的是科研数据越来越丰富起来。

为完成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课题,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他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1991年,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第一次模拟试验由谁去呢?吴天一深知有风险,但他仍毫不犹豫地进了舱体。气压从海拔5000米的标准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1997年,国际高山医学会要给急性高山病、慢性高原心脏病制定一个标准。就在各国都想拿出标准,为此争议时,吴天一率先领导国内专家建立了中华医学会高原病的统一命名、分型和诊断标准。

2004年,第六次世界高原医学大会在西宁举行,吴天一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采纳为国际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这一国际标准,也成为中国医学界的第一个国际标准。

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年青藏铁路开建,其中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严峻考验,也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世界性难题。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铁路建设者身体健康保障,他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方案,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送到了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亲临施工现场指导科学施工,在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在长达5年建设中无一例因急性高山病死亡的奇迹。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了强烈地震,吴天一主动请缨赶赴灾区救援,带领医疗队投入对高原病的急救,当时73岁的吴天一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救灾专家,为在震后第三天便将3000多名重伤员全部运出灾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7天成功抢救了36例高原肺水肿患者,还协助卫生部制定了“玉树地震高原病防治规范”。

如今,虽已年过八旬,吴天一依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忘初心,永无止境地开展高原病科学研究。去年底,340万字的医学巨作《吴天一高原医学》出版发行,这本书展示了吴天一50多年来在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对于“十四五”期间的高原卫生保障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唯有扎实的实践和持之以恒的追求,科研之树才会根深叶茂。”吴天一说,“由于当时我的家在美国,1956年起先后8次递交入党申请书,26年的期盼,终于在1981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的成长和成功,我取得的一切事业成就,都是国家给我的,是党和人民给我的。”

吴天一把自己的全部奖金都捐给玉树灾区、家乡的贫困儿童及科研经费里。作为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心系祖国,一辈子都在用行动践行当年的入党誓言。

吴天一,1935年出生,塔吉克族,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高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卫生部高原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高原医学研究国际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高原医学的主要奠基人和领军人,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青海省重大科技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