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接种新冠疫苗热情高涨

广阳区卫健部门回应市民关切;记者直击疫苗接种医务人员工作常态

20210602期来自:廊坊都市报

疾控部门

本报记者 吕新颖 文/图

南尖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冠疫苗接种现场。

6月9日后新冠疫苗不再免费?6月10日后,不能再接种新冠疫苗第一针?近日,市民接种新冠疫苗热情高涨,很多读者给本报打来热线咨询相关问题。5月31日,记者联系了广阳区卫健局,回应市民关切之事,并近距离接触广阳区基层接种点的医务人员,感受他们不辞劳苦、勇挑重担的精神。

建议市民错峰接种

“并不是不进行第一剂接种,只是尽量先满足第二剂接种。6月10日-30日,我们将主要对接种完第一剂次疫苗的重点人群,集中开展第二剂次接种。但这期间对出国等人群的需求,我们仍然继续提供接种第一剂次疫苗的服务。”广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白宗建告诉记者,暂未接种第一剂次的人员无需担忧,7月份以后,会继续推进第一剂次和第二剂次的接种工作。

6月9日后疫苗不再免费?白宗建表示,这种说法也是谣言。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个人不承担成本和接种费用,而且是在居民知情、自愿情况下,接种费用将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对于大家接种疫苗的急切心理表示理解,但还是建议错峰接种,尽量不要让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负担太大。疫苗即使缺货也无需担心,做好个人日常防护即可。要相信疫苗的储备量,既然国家都号召全民接种,就一定让民众打上疫苗,只是时间问题。”白宗建说。

直击现场一

嗓子哑是常态

“优先打第一针,不用取号,请大家保持安全距离……”5月31日下午,在南尖塔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院长丁洪明拿着扩音器,边维持秩序边“广播”,时而回答群众的问题。

“每天的工作都在重复中进行。”丁洪明用沙哑的嗓音告诉记者,南尖塔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设有四个接种台,四人预检分诊,两人维持秩序。3月25日全民接种开始后,大家就没有休息过,嗓子哑是常态。最多的时候,一天打了1400多针,忙到晚上十点多。作为卫生院的“总指挥”,他既要负责院里的整体工作,又要随时充当“替补队员”。排队等待的群众多,他维持秩序,做知识普及;群众有情绪,他耐心安抚解答。“老百姓对于疫苗接种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包括最近服用了抗生素,有慢性病高血压这种,都需要为他们解答,还要安抚他们紧张的心情。”丁洪明说。

46岁的宗殿红是南尖塔卫生院老职工,疫苗接种期间,不顾自己身体常年有病,每天加班加点。上午承担老年人体检的化验工作以及孩子日常接种。下午给群众接种新冠疫苗。“累点不怕,就是想把工作干好。”宗殿红说。

直击现场二

最多时一天打了400针

“袖子再往上撸一点,手臂放轻松啊。”在群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岁的护士刘秉秀正专心为市民接种疫苗,并细心叮嘱还需要留观30分钟才可以离开。作为这里的“老大姐”,面对高强度工作,刘秉秀丝毫不比其他年轻人差。“我最多一天打了400针。”刘秉秀自豪地说,“虽然工作辛苦,但想想是在为老百姓服务,就不那么苦了。”接种工作除了细致,更需要手速快,刘秉秀接种疫苗的熟练程度是大家公认的。取出疫苗、完成接种、填写卡片……在她的工位前,刚才还长长的队伍不一会儿就没几个人了。她也表示,这样的手速都是熟能生巧,不断练习的原因。刘秉秀说,为了保持疫苗接种速度,她尽量不喝水,由于老做推针的动作,她的胳膊肿了,就贴了膏药继续工作。

“在面对接种人员激增的情况下,我们每位守护在接种工作岗位上的医务人员都在默默付出,共同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不少人因为老开启针剂瓶盖,即便戴着手套,大拇指也被磨破了皮……”群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尚雨霞告诉记者。

直击现场三

疫苗调拨过程,收货满满感动

“还有疫苗吗?我们这里针剂不多了,但还有群众在等。”“别着急,我给您查一下。市妇幼疫苗还有点富余,给你们调拨过去100支……”

登记、疫苗分配、调拨、出库、送苗、填写疫苗出入库运输温度记录表……在广阳区疾控中心生物制品科科长付继文眼中,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开展以来,辛苦之余,他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打的人多了,说明群众的接种热情提高了,是好事。”付继文说,全民接种以后,疫苗经常晚上来,最晚的时候凌晨一点多才到。疫苗到了以后,工作人员按照基础人口比例将疫苗分配到广阳区24个接种点。“周末无休,节假日无休,24小时待命,大家没有一点怨言。这种精神和状态,让人很感动。”

直击现场四

灵活机动,上门接种

“他们团结协作、精准、快速、能够高效完成疫苗接种任务。安排、布置、时间、速度、井然有序。”提起花园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苗接种工作情况,广大居民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他们的接种团队为“狼队”!

花园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五组疫苗接种团队。分为两大团队:院内设立一个长效团队,在院内疫苗接种点,早6点至晚8点;院外设立4个上门服务团队,有专人负责与各乡镇、社区、居委会、疫苗接种负责人联络上门服务需求。

“我们这只‘狼队’发扬不怕苦、不怕累,持续作战的精神,每天早晨6点到现场组织人员排队发号,7点半开始接种。到9点半,仅两个小时每队就能完成500剂,2组完成1000剂。在外上门服务团队人员要接种到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第二天仍然继续接种疫苗,但他们从来不说一个‘累’字。”院长张卓桥告诉记者,每组团队为五名专业队员,其中1名主治医师带队,负责接种对象把关,应急情况处理;1名电脑录入人员;1名扫码人员;接种护士1名;秩序维护,问题答疑1人。

疫苗运到后负责入库的队员马晶晶,无论多晚,都要在接种门诊等候疫苗到来。疫苗到了,她立即入库。即使深夜,也要第一时间通知院长到苗名称、厂家、数量。院长张卓桥无论是夜间还是凌晨均第一时间通知居民小区,热心为每一位居民认真解答疫苗接种问题,以备第二天接种疫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满足外来务工人员、老师、符合年龄的学生以及时间或行动不便的人群,该中心安排了4个机动上门接种疫苗团队,深受特殊人群的好评。在接种过程中精准引导进入接种流程。在接种后耐心叮嘱注意事项,高效、快速地完成接种。

(上接A01版)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强调,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形成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尊严形象的良好氛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