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三夏”农机化生产准备就绪

20210611期来自:廊坊日报

本报讯(记者 马珉璐 通讯员 刘孟哲)全市大规模三夏农机化生产即将拉开帷幕。围绕做好今年94.9万亩小麦机械化收获工作,我市农业部门早谋划、早准备、早服务,周密部署,精心安排,积极备战三夏农机化生产。

保障机具供应。争取中央补贴资金3591万元,科学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优先保障粮食生产所需机具,应补尽补,努力提高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播种机的投放量。依托农机合作社,会同有关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组织农机维修小分队,提早做好机具检修,共维修各类机具8800余台套。协调配置农机维修服务点50个,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农机维修服务,指导帮助机手检修、维护机械和提供配件供应,保证1.3万台小麦联合收获机、1.35万台玉米播种机的正常运转。

加强机具调度。利用“农机通”APP和全国农机化生产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天气变化、小麦成熟情况、机械供需、各地麦收进度等信息,引导机手合理流动,避免出现“机械扎堆无活干、麦地空闲无机用”的现象;精心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为参与跨区作业的200余台机械发放2021年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全国境内路桥免费通行),全市共设置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11个,认真做好小麦跨区机收的接机派机引导、作业供需协调等工作,引导机车合理流动,努力做到成熟一亩收获一亩,千方百计加快收获进度。

落实机收减损。积极组织农机、农艺专家一起研究制定三夏农作物种植模式和作业规范,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形成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合力。组织各级农机主管部门收看全国、全省“三夏”小麦机收暨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视频会,针对生产实际研究制定小麦机收减损工作方案,强化技术指导,按照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标准要求,引导农机合作社提升播种、收获机械产品质量,提高减损降耗性能指标,聚焦聚力推进机收减损工作,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强化应急处置。全市农机主管部门强化安全生产和“龙口夺粮”意识,建立完善三夏农机化生产工作应急预案,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公布热线电话,确保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应对和处置。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加强与公安、交通等部门协调,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查处拖拉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维护作业秩序,保障机手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车辆转移通畅。加强督导检查和作业情况调度,深入基层、农户和作业现场,听取意见建议,摸清真实情况,及时协调处理三夏农机化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本报讯(记者 刘磊 通讯员 刘瑞涛 刘欣羽)“当前,随着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的不断加快,永清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之前一直在外地工作,听说今天有个专场招聘会,专程来看看,希望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永清县临空经济区专场招聘会现场前来应聘的杨女士说。

6月10日,结合“大干30天,办实事开新局,喜迎建党100周年”,由永清县政府主办、永清县人社局承办的“永清县临空经济区专场招聘会”在永清生态公园内举行。此次招聘会共有200余家企业参与,累计为求职者提供了3400多个岗位,涉及航空航天、金融、建材、制造、计算机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新媒体运营、会计及销售等行业。

“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平台、促进就业转型,是我们人社部门的职责,今后我们将多形式、多场次举办招聘会,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劳动者合理有序流动,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县人社局副局长缑连军介绍,永清县人社局联合经开区已连续十年举办此类大型招聘会,积极发挥纽带作用,着力解决“招工、就业”两难问题,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培训、入职参保、工伤预防等一条龙政策咨询服务,助力永清人才引进、经济发展。

—汇聚全战线力量,把握时度效要求,以强大宣传声势为加快建设“五个廊坊”提供思想舆论支撑

“大事难事看担当,关键时刻看能力。”在全市上下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加快建设“五个廊坊”的关键节点,广大新闻工作者用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量、最大的规模,下基层、入车间、进工地,全面展示了廊坊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传递了坚决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强大正能量。

此次大型采访行活动历时一个多月,难度大、任务重、要求高。作为党报党媒,廊坊日报社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践行“四力”要求,精心选派36名骨干记者,组成采访行宣传小组参加采访报道。《廊坊日报》《廊坊都市报》安排重点版面,设置采访行专栏,确保精心排版、图文并茂,第一时间刊发41篇新闻稿件、220余张图片,总字数17万字,全面宣传“五个廊坊”建设的新进展、新变化、新举措、新实践。

例如,《廊坊日报》开设“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廊坊篇章”专题专栏,推出《不等不靠干事业 借势借力大发展》等14篇深度解读文章,《“二次创业”擂战鼓数字经济转型忙》等12篇园区主题报道,总字数11万余字,精准探析各地各部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推出《精准对接 高端起步》等12个整版图片,刊发总量150余张,全景展现全市上下“只争朝夕、大干快上”的新热潮,“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新气息,政治站位、主题谋划、版面设计全面提升。

采访行启动后,廊坊广播电视台安排34名骨干记者、播音员参与采访行活动,深入项目工地,走进园区企业,将镜头、话筒对准基层,讲述一线感人故事。特别是,他们采用主持人出镜、无人机航拍等多种形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现场感和可视度。开辟“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廊坊篇章”和“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园区建设进行时”专栏,播发稿件23篇,均为头条或提要播发,稿件播出总时长超过170分钟。

与此同时,廊坊日报社、廊坊广播电视台发挥新媒体即时传播优势,利用公众号、客户端、图文直播等矩阵平台,以图片、视频、语音等形式24小时不间断更新报道。

廊坊日报社统筹报社8大类30个媒体发布终端,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让新时代廊坊精彩故事更加鲜活可感、入脑入心。廊坊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王丹介绍,报社新媒体共发布“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廊坊篇章”相关新闻报道274条,目前总阅读量达到50余万人次。“特别是,我们将‘学习强国’廊坊平台作为此次采访活动的重要宣传载体,共发布12篇专题稿件和12个视频作品,掀起对外宣传廊坊发展成就的新热潮。”

“讲好新时代的发展故事,是新闻记者的时代担当。”一个月来,中央和省级媒体记者转战廊坊各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舟车劳顿,用群众的视角和语言,采访和推出了200余篇接地气、冒热气、弘志气的精品佳作。

连日来,《人民日报》刊发《引进优质项目,加快提档升级,河北廊坊——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点》,《经济日报》刊发《廊坊:区位优势转为发展胜势》,《河北日报》刊发《用足用好两大机遇 加快建设“五个廊坊”在协同发展中彰显“廊坊作为”》;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客户端刊载《“腾笼换鸟”三河科创园区成长记》《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来,看智慧城市的模样》《廊坊兴业智谷:从“水泥堆”迈向科技园》等文章。《新闻联播》《河北新闻联播》播发《千年运河再现新生机》《廊坊北三县:争当协同发展排头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报道……

“用笔端、镜头、话筒、采撷‘冒热气’‘带露珠’的素材,讲述有温度、有灵魂、有激情的故事,是新闻记者的责任和义务。”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祝雪娟深入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采访,通过微视频、图片、文字等全媒体方式全方位展现廊坊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场景。目前,共刊发《三河:科创园强磁场 好项目来“扎堆”》《大厂:“二次创业”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香河:头号工程战正酣 确保北运河旅游通航》等16篇新闻报道。

中省市新闻媒体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为廊坊经济加速发展鼓劲加油,有力提振了全市上下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采访行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事在人为、路在脚下”的认识,深化了对“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以‘上瘾’的劲头抓园区、上项目”的认识。“廊坊全市上下激情干事业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风貌让人深感震撼,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和精彩片断令人印象深刻!”

提振发展信心,砥砺发展斗志。一个多月来,广大新闻记者用脚板探索廊坊发展的精彩纷呈,用故事记录城市前进的坚实脚步,用全方位立体化报道“定格”奋进路上的美丽风景,构建起“上下媒体共同发力、内宣外宣统筹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台合唱”的大宣传格局,为加快建设“五个廊坊”、争做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当前,廊坊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也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困难压不垮,奋进正当时。”广大新闻记者正以一件件有温度又有力度的新闻报道作品,坚定着人们激情干事业、奋力大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如今,他们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把镜头对准一线、把笔端触及基层,依然在坚守、在战斗、在前行!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