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舞台在基层,艺术倾注百姓情

20210610期来自:廊坊日报

本报记者 张甜歌

“火红的太阳出东方,温风吹来百花香……”5月初,廊坊市文化惠民“戏曲进乡村”活动在永清县举行,青年评剧演员周雪清脆甜润的嗓音,演绎名家新凤霞塑造的“刘巧儿”,让父老乡亲直呼味道纯正,击节赞叹。

记者联系到周雪,试图打开以她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戏曲演员的心路历程。

眼前的周雪,一身黑色休闲装,语气温和,一颦一笑、一坐一站间透着灵动。周雪是永清县三圣口人,出生在戏迷之家,她不满足于当票友,自与戏曲结缘后,15岁走进艺术殿堂,这一干就是22年。她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角色,一心守护民族艺术的传承。

剧团老师说她是唱戏的好苗子

同龄人喜欢流行音乐,周雪却对戏曲情有独钟。谈起为何会走上这条从艺之路,周雪的眼睛里依然信心满满:“奶奶喜欢听戏,是个铁杆戏迷,她影响着我。”周雪从刚懂事起就跟着奶奶用匣子听戏,后来还咿咿呀呀学着唱几句。奶奶夸赞她唱得有模有样,这为她培养了信心。

听了十几年戏,却极少见到唱戏的场面。那年,村上要立大集,请来评剧团唱戏,她知道了匣子里那富有魅力的声音背后,还有着锣鼓喧天的表演。周雪被演员的服装、头饰吸引了。

回忆起与评剧老师的第一次接触,周雪说:“我记得第一次跟评剧筱派创始人筱俊亭的女儿郑晓娣老师请教,她仔细打量我,说,你长得这么俊俏,跟我们学戏吧。”立大集演出的第二天,周雪看到郑晓娣在表演《人面桃花》选段时,有双手写书法场面,老师的字洒脱飘逸,彻底让她折服了。她大胆地跑到台后,跟老师求了一幅双手撰写的书法作品。

郑晓娣老师的接纳,让看戏的小周雪有些慌张,她回家把事情原委告诉奶奶。奶奶非常高兴:“咱家条件不太好,去学门艺术倒是个不错的出路,你又这么喜欢唱戏。”奶奶带她去见评剧团的老师。试过嗓子,老师们夸赞她是唱戏的好苗子。自此,周雪带着戏曲梦想,走上艺术之路。

饰演不同角色,拓展艺术空间

1999年11月,周雪离开父母,走进廊坊市评剧团,随老剧组奔走乡下,唱到城市剧场,更多地是唱到村街地头。她每天早上天未亮起床吊嗓子,之后练早功,晚上演出后她还要跟老师学新戏,第二天早早起床吊嗓子、练功……“我没上过正规戏校,可我有名家引路教学。团里的老师都很专业,带我吊嗓子的是筱俊亭老师,教我基本功的是王德昌老师,等等。”周雪怀念那段勤奋学戏的日子,因为这份刻苦,才从老艺术家那里学到些本事。

周雪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字一句,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从不含糊。到团里后,她从跑龙套做起,扮举旗的,扮小丫鬟等,很多就是站台角色。天长日久,周雪逐渐有了扮演重要角色的机会。“演《秦香莲》里的冬哥,头上两个髽鬏,虽是一个小角色,有几句台词,也很开心。”周雪说,这些年,饰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从《杨八姐游春》里的杨八姐、《三节烈》里的赵素琴、《打金枝》里的金枝,到《茶瓶记》里的春红、《杨三姐告状》里的杨三姐、《三拜花堂》里的叶金莲、《花为媒》里的张五可……艺术视野不断拓宽。

从老艺术家身上,周雪看到他们对评剧的热爱、坚持,细腻和严谨。评剧艺术家筱俊亭老师八十多岁还常给她说唱腔,她也多次跟随筱俊亭参加评剧艺术演出活动。“每次吊嗓子,我要进入人物状态;每次彩排,都像现场演出一样。”她说。

冀中平原是评剧的重要根脉

周雪认为,舞台上明白如话的唱和念、优美悦耳的声腔、淳朴鲜活的表演,富有浓厚生活气息与强烈的表现力,是评剧最独特的地方。作为地方戏,评剧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我还年轻,传承戏曲我们这一代责任在肩。”她常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周雪对于评剧由最初的喜欢到深爱,再到割舍不下,评剧成了她生活的组成。

多年来,不论严寒酷暑,周雪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一有演出,她第一个到场。舞台上,她珠落玉盘的声音,顾盼含情的双眸,婀娜灵动的身段,将评剧艺术之美展现。她曾在京津冀地区举办的各类戏剧大赛中获得奖项,多次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大剧院演出。

戏曲传承之路艰辛。排戏艰难的时候,周雪记起刚学戏时,老师叫她时会说:“爱文艺的小孩该起床了!”她坚守诺言。谈到设想,周雪坦言:“评剧诞生于唐山一带,却能很快在周边、在冀中平原生根,就是因为它贴近百姓的生活。它唱词通俗,唱腔优雅而质朴。打铁还需自身硬,艺无止境,唯有把握好评剧的独到韵味,才能在圈子里得到认可,也才能不断为群众所喜爱。”

图为周雪在《三拜花堂》中饰演叶金莲。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