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看台

20210531期来自:廊坊日报

被时代推动继续传承

马艳萍在烹制美味砂锅

马艳萍是安次区调河头乡人。“十几岁时,我看太爷爷做菜就非常敬佩,也想当一名厨师。”据马艳萍介绍,她的太爷爷马景海是原北京清真又一顺饭庄名厨,曾任第十一届亚运会清真餐厅厨师长。

传承百年的传统砂锅炖制技艺创始人马景信是马景海的哥哥。1938年,马景信在老安次县开旅店。相传,曾有一位逃荒的老人深夜敲门借宿,马景信得知老人已几日没吃饭,就拿出自家的砂锅牛肉给他。老人吃后询问做法,建议他以砂锅牛肉为招牌,经营旅店的同时提供饭食。自此,马景信烹饪的砂锅牛肉在十里坊村闻名。后来得知,借宿老人是一位北京名厨。

马景海受哥哥影响,15岁学习厨艺,后来进京拜杨永和为师,先后在西单商场又一顺分号、西郊回民餐厅、又一顺总店等地任厨师,并将砂锅炖制技艺不断优化改良。

1983年,马艳萍开始跟父亲开饭店。“当时,太爷爷每周末都会来廊坊,专门教我做菜。”马艳萍说,太爷爷制作菜品精益求精,学习砂锅牛肉炖制之初,她切的牛肉由于大小不符合标准,不准给客人上桌,自己连续吃了很长时间的牛肉。

凭着对美食的热爱,马艳萍学厨刻苦,为了切好牛肉,又不浪费食材,她在自己的手指上来回比划,终于达标。

“砂锅牛肉里面的肉全部为一寸见方,横平竖直,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口感,甚至会塞牙。”提及砂锅牛肉的制作标准,马艳萍对每一道流程都要求严格。与父亲开饭店期间,她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实验,寻找适合现代人的“味道”。每次太爷爷回来,她都会准备很多问题,与烹饪大师探讨新方法,新菜品。

“2003年,我决定退休,让自己好好享受一下生活。”马艳萍说,餐饮业十分辛苦,她想停下脚步,陪陪自己的孩子、家人。20年的厨师生涯,让马艳萍与很多顾客成为朋友。退休后,经常有朋友给她打电话:“马姐,我北京来了几个朋友,非要吃您做的砂锅牛肉,要不我们去您家吃一顿?”就这样,马艳萍隔三差五的就要在家里接待一两桌朋友。

退休后,马艳萍有了更多的时间出去走一走。在广东潮汕地区,马艳萍发现当地人做煲仔饭的砂锅又漂亮又耐高温,用来做砂锅牛肉,应该会更好。回来后,马艳萍接待朋友的时候,将粗糙的大砂锅换成了精致的黑釉耐高温砂锅,朋友夸赞牛肉更好吃了。“我在家里断断续续地接待了十年的朋友。2013年,在朋友的催促下,家变成了饭店。”马艳萍笑着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砂锅炖制技艺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同年,马艳萍获“廊坊十大名厨”称号,其作品砂锅牛肉获评“廊坊十大名菜”,2018年,其经营餐厅在第三届廊坊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作为指定民俗代表项目参展。

生活就得美食伴

多年来,马艳萍每天会早起去菜市场挑选食材,经过几年采购,找到了合作商家。“从开始学厨,太爷爷就告诉我,对客人就要像对自己的家人一样,永远要用最好的食材,用心去做菜。”从2013年到现在,牛肉数次涨价,她坚持选用内蒙锡林浩特牧场放养的小牛肉,且只用牛腩、肋条、胸口三个部位的肉。

为人和善的马艳萍是廊坊市远山行爱心助学公益联盟爱心资助人,饭店再忙,她也抽出时间到边远山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送去衣服、文具以及助学金等。疫情期间,饭店停业,马艳萍和儿子每天在家里做饭,为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送餐。

“砂锅牛肉是回民的一道传统美食,经过前辈传承和改善,砂锅牛肉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要把砂锅炖制技艺传承下去。”2017年,马艳萍的儿子刘勇辉在母亲影响下,开始上手做菜,成为砂锅炖制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名称:

传统砂锅炖制技艺

市级

传承人:

马艳萍

手当肉板练刀工

非遗级别: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