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9期来自:廊坊日报

遍地英雄下夕烟

党史讲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七十载天翻地覆,一百年慨当以慷。今日之中国,大江奔流天地宽。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今天,正向着复兴梦阔步前进。

为有牺牲多壮志

2001年的一个普通的早上,一位老人在安睡中走完了自己96年的生命。他是坚守在隐蔽战线的共产党员。

1937年的一天,敌人得到“情报”,老人家中进出过八路军,于是闯进老人的家。简单粗暴的二选一,要么老人说出八路军的行踪,要么当场杀死老人的妻子和孩子。一边,是锋利的三齿耙抵在妻儿的额头之上;一边,是家中的暗道里隐藏着我方的接头人员。老人终究没有走漏任何消息。

老人的孩子回忆,小的时候全家总是饿肚子。老人救助过很多八路军,每一次送他们上路,老人都会把家里的粮食全部拿出来供给他们,而全家却只能吃野菜、麸糠来度日,更不济的时候,全家只能靠喝水来解饱。老人说八路军为了国家视死如归,普通人忍饥挨饿又算得什么。

今天,当人们坐在影院观看《悬崖之上》,为之动容的时候,难以切实体会隐蔽战线奋斗者的强劲与坚韧。生与死、荣与辱、是与非、得与失、断舍离……时时在上演,靠的就是一份忠诚、定力和勇毅。

直到离开,老人一生从未担任过任何职务,也没有领取过任何津贴。历经沧桑,他能保持那份从容。

有这样一位倔老头,今年86岁,他和老伴同年,居住在农村。

两位老人有五个孩子,却独立生活并立下遗嘱:“孩子当顾好好工作,只有两人当中一位去世,才肯让孩子照顾另一人的生活。不给孩子添麻烦,就是不给国家添麻烦。”

工整楷书写就遗嘱,纸短情长大义尽彰。

老人写得一手好字,却从未做过任何文化人的工作,而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守望,就是一辈子。

老人年轻时曾是村里的教师,由于父亲的背景原因,走下了三尺讲台,成为一位农民。那时候,讽刺讥笑成了家常便饭,避之不及是习以为常,陪伴老人左右的,只剩下了最初的梦想。

于是,老人和老伴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五个孩子身上,期待“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两位顶梁柱负重前行,扛起所有,承担起全家九口的生产队挣分任务,全力给孩子争得时间,看书学习。在教育被看低,知识被遗弃的年代里,两位老人像刺破长夜的光,守护着、践行着教育图强的初心。

五个孩子奋发努力,他们知道,最难辜负的,是父母一生安于贫穷。父母透支了大瓦房、三马车和一切代表着农民致富的“硬通货”,只希望孩子们可以走出农村,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现在,86岁的老人还种植着10亩田地,他像一头老黄牛,一生都没走出这方土地。

落红不是无情物

他是基层教育的常青树,18岁从教至今,42年。这个村子里,很多一家三代都是他的学生。

42年的职业生涯里,40余次的表彰奖励,每一枚勋章里,凝结的是他的希望。一根根洁白粉笔,有知识能力的无私传授;一节节德育课堂,有正向能量的循循善诱。

今年,老师迎来了荣退、真的走下讲台的那一刻,一声“下课”是讲给自己,他仍然觉得猝不及防。这个乡村从无知走向求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繁荣,他带领着一代代孩子们叩开了知识的大门,来到外面的世界。

守护青春之中国

当疫情从电视的新闻演变成眼前的敌人,注定,将不会再是一个寻常的春节。

她和爱人,一名护士,一名警察,当天使白遇上卫士蓝,疫情面前,誓死不退。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她第一时间向院党委提交了请战书。在未能选派支援武汉后,她再次主动请缨,从妇产科申请调到了刚刚成立的最急难险重的预检分诊一线岗位。连月来,筛查患者7000余名。工作中,她本着将大事做到细致,将小事做到极致的原则,在接诊、问诊、分诊过程中对每名患者进行详细登记、询问,全力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面筑牢患者健康防线。另一边,爱人作为公安民警,第一时间请战调到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数月中,两个人鲜有见面,不是加班在工作一线,就是隔离在特定地点。只有在视频通话的时候,隔着手机屏幕,两人约定春天。

身材消瘦了,勒痕清晰了,头发剪短了……与其说是疫情留下的痕迹,不如说是抗疫挂上的勋章。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家四代真实的故事。

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为我们有最好的人民,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