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圈

20210519期来自:廊坊日报

京畿之地的廊坊,不仅与北京地脉接壤,而且水文相接。

全长1800余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廊坊市的河道长21.7公里,均在香河县境内,上连北京通州,下接天津武清,有“龙头凤尾北运河”的美誉。虽然北运河廊坊段仅有百分之一左右的河道,但却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也是北运河旅游通航的出京第一站。

故乡有了一条河,就有了无限的情感上的依恋。我老家在“北三县”,离北运河不远。北运河不只是割舍不掉的情结,也是最难以忘怀的乡愁。

惊蛰甫过,万物复苏。沿着北运河行走,每一处皆是风景。拂去尘埃,拾起零散的记忆,沉醉在无限春光里。北运河最先体察到幽燕大地上的一缕春风,两岸春光融融,麦野返青,杨柳染绿,密布着星辰般明亮而洁净的村庄,展现出一幅幅美丽、鲜活的乡村画册。河面上烟霭轻浮,水鸟缓疾,泛起了幸福的光泽。

北运河旅游通航工程加快推进,确保6月实现旅游通航,并与北京通州段航道互联互通。北运河畔,正在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岸坡防护等水利工程、安运桥核心区景观、滨水景观、生态驳岸等工程建设。中心码头已初步成型,四周大型起重器、挖掘机、推土机往来穿梭,机器的轰鸣声急促而有力,工人们奋臂挥汗,热火朝天。塔吊、红旗、水鸟、天际线,河道和两岸都充满生机和力量。

千年运河,有过气象万千的繁盛,也有过舟稀鞍冷的困顿,而伴随着运河一直流淌的,是那一条源远流长的文脉。沿着北运河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品,一路

■书香

草,根植于大地,生机勃勃;草,铺陈在纸上,满卷春色。

那是故乡的草,生于原野,被我移植到纸上,形成方块字。

小学四年级,开始使用钢笔写字。笔是新农村牌,塑料外壳;墨水是英雄牌,纯蓝或蓝黑两种。墨水属于易耗品,一瓶管不了一个月。那时候家里穷,没钱买墨水,我就往瓶里兑水,兑了水的字迹寡淡寡淡的,如同自己身上洗得泛白的中山装。

放学后在山上放牛,打猪草。柔嫩的青草、野蒿、灰灰菜拔进篮子里,手上就染了一层浅绿。为验证浅绿是怎么染成的,我尝试着扯几根草叶,放在掌心揉搓,再用指头碾压,竟能挤出绿汁来。我灵机一动,何不将这些绿汁收集起来,当作墨水使用呢?

那时候我不知道哥伦布,现在想来,当时的惊喜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此后在山上放牛,我总要携带一只空墨水瓶,收集草汁。我选择那些初生的嫩叶、青扑扑的草尖,掐下来,放在掌心反复揉捻,搓成团,用力挤压,浓浓的绿汁便从草团中榨出来,滴进墨水瓶。这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一团草叶揉搓后,只能榨出一两滴汁液,要想收集一满瓶绿汁水,得掐成千上万片草叶。草叶掐多了,我摸索出经验:柔嫩的水草汁液多,肥厚的蚕豆叶、马齿苋叶汁液多,草本植物、禾本植物汁液多,它们成了我掐摘的重点。

等不及将瓶子集满,我就洗空了钢笔的橡胶囊管,吸了一管绿汁写字。笔尖落在纸上,写出来的字自然是绿的,它们如栽插的秧苗,如移植的绿树,如破土的幼芽,一行行,一列列,种植在白纸上,绿油油的。用青草汁做作业、打草稿,显得奢侈,我就专用它来记日记,做读书摘抄。一页又一页的摘抄笔记,如一畦畦葳蕤的庄稼禾苗,蓬勃着旺盛的生机,看着心里舒坦。

每次翻开摘抄本,眼前总是青葱一片,仿佛每一个字都是活的,有呼吸的,有生命的。它们汲取大自然的精华,移植于纸上,播种春光。不知不觉,我喜欢上了摘抄,感兴趣的古诗词、名人名言,随时摘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得多了,渐渐地都能背出来,作文也大有长进。摘抄本装进书包里,没事拿出来翻一翻。有次自习课上,班主任发现了摘抄本上的草色,得知是我用草汁书写,举起本子放映幻灯片似地站在讲台上一页页展示。自制的草汁墨水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齐刷刷地投来羡慕的目光,课后,他们围着我取经,我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

不久,班上就多出了几十本摘抄,无一例外,上面的字迹全是青草色。我知道,那是同学们栽植的幼苗,趁着美好春光拔节、茁壮。

参加工作30多年,我铺开人生白纸,以梦为马,栽植希望,不负韶华,在寻梦、逐梦的道路上。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