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服务群众——

少跑腿少花钱 更便利更实惠

20210609期来自:人民日报

药品集采降费用医疗保险兜牢底

本报记者 姜泓冰

所需要的材料数量从21件减少为3件。群众和企业办理医保事项越来越便捷。

异地结算更方便医疗资源可共享

来自浙江嘉善的杨阿姨在上海青浦医院看病时,直接刷上了自己的医保卡,不用事先备案。“我患有高血压,每个月要跑医院好几趟。现在免备案,可以直接刷卡,不用再跑来跑去,非常方便!”

去年8月,在沪苏浙三省市大力协同下,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三地启动了医保“信息一体化、服务一体化、保障一体化、共享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五个一体化建设试点,开始打造长三角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升级版,在示范区内率先实现了医保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截至今年2月底,长三角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已实现全部41个城市和8100余家医疗机构全覆盖。长三角异地门诊和住院直接结算421万余人次,涉及医疗费256亿余元。而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医保一体化建设已向着区域就医免备案、经办服务一站式、慢病特病结算通、网上医保在线付、异地审核协同化等纵深方向探索迈进。下一步,示范区推行的免备案等举措和经验,即将在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推广。

同样来自浙江嘉善、如今长居上海的俞女士,因患胃病,原来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按时配药。现在,她可以通过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朱家角人民医院),在手机上进行网上复诊、配药,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实现网上跨省异地医保支付结算。

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始的“互联网医院”异地患者医保在线支付结算建设,如今正在推广。上海市仁济医院、儿童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等28家医院以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浙江邵逸夫医院等,已成为首批开通“异地医保支付”的互联网医院。未来,还会有更多长三角城市上线开通互联网医院,让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工作以及需要转诊治疗的参保人,可以利用“互联网+医保”系统复诊就医,共享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

从2015年至2018年,上海依托医药采购“阳光平台”,分三批对部分临床常用的医保药品试点带量采购,42个中标药品在保证质量和供应的基础上,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

上海研究制定了多项配套措施,确保国家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平稳落地实施。作为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的有效补充,上海医保和卫生健康部门还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以多种方式对暂未纳入国家集采和上海市带量采购的药品开展集中议价采购,提升医疗机构议价采购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患者药费负担。

一系列改革举措之下,群众关心的部分重大疾病、慢性病治疗用药费用明显下降。比如,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用药吉非替尼,以前患者使用原研药品每盒需个人支付910元,2018年底纳入国家集采后个人支付费用下降到每盒210元。主要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阿德福韦酯,以前进口原研药品价格约每片15元,2019年底纳入国家集采后中选药品每片仅为0.95元。

在黄浦区五里桥社区卫生中心, 型糖尿病患者沈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长期服用格列美脲片,单片费用为4.33元。药品带量采购后,沈先生自愿更换为带量中选品种,每片费用仅为5分钱。“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和持续监测,血糖控制理想,药品带量采购的的确确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实惠。”沈先生说。

前段时间,由上海市医疗保障局指导、9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的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上线。这是上海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的新举措之一。

上海既有强基本、兜底线的设计,解决基础性医疗保障问题,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精准救助;也在积极探索多元供给,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的路径。比如设立上海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居民尿毒症透析、肾移植抗排异、恶性肿瘤和部分精神病等四类疾病的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报销后,可由大病保险资金再报销60%。“沪惠保”等“医保+商保”探索,进一步减轻了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