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10605期来自:人民日报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打响一场筼筜湖治理的硬仗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0065

代号1-1第26628期

今日8版

人民网网址:http://www.people.com.cn

筼筜湖曾是一个天然避风港。海湾细长,宛若臂膀,由西向东,挽住厦门岛。渔船入夜停靠,灯火绵延。“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渔火”,便是厦门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厦门向海要地,筑堤围湖,筼筜港成了筼筜湖。

筑堤,阻断了水系。接下来,周边工厂沿湖兴起,湖水水质急转直下。“当时湖区两岸有125家企业,造纸厂、制革厂、酿酒厂、电化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一同排入,筼筜湖渐渐不堪重负。”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何伯星介绍。

生活在湖边的居民白志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禁叹气:“在岸边走一遭,身上的气味半天散不去。”筼筜湖水常年墨黑,居民们甚至摸清了“规律”。老白苦笑道:“化工厂排的污水,冒着白色气泡;如果是酱油一样的颜色,那八成是酿酒厂和橡胶厂的污水……”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走进福建厦门,总能遇见怡人的美景:鼓浪屿树影婆娑,花团锦簇;筼筜湖秀丽旖旎,白鹭翩跹;五缘湾海天一色,鱼翔浅底。即便是叫不上名的“口袋公园”,也都精巧别致,美不胜收。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诸多“绿色桂冠”花落厦门,可谓实至名归。

除了良好的生态,厦门的发展成绩单同样亮眼——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积,厦门创造出全省14.5%的GDP和近50%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去年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同时,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多年保持100%,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前列。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期间称赞:“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事非经过不知难。厦门人深知“高颜值”来之不易,谈起生态环境之变,总要从33年前的筼筜湖治理说起。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专题会议,确定治湖方略,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

此后30多年,厦门市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昔日黑臭的筼筜湖换了新颜,如今变成了“城市会客厅”、厦门的“新名片”。

一湖碧水,浓缩着厦门的发展理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下转第三版)

上图:秀丽的筼筜湖风光。

黄 嵘摄(人民视觉)

明我们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能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

求。”习近平总书记说。

水质改善、江豚腾跃,长江母亲河正在

重新焕发生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

根本大计。

站在这样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指明了生态文明之路,擘画了美丽中国的宏

伟蓝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系列重大部署,宣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在广西桂林考察漓江阳朔段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

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给予肯定。“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

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说。

在云南滇池岸边,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要安排。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的情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

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环境日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深谋远虑

建设生态文明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江苏省南通市,是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站”。市区南部,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剑山、军山等五山临江而立,山水相依。

“以前我们就住在江边,但看不到江。”南通市居民黄家勇说,“码头作业灰尘太多,窗户不能开、被子不能晒。”

100多年前,实业家张謇希望家乡五山地区成为“花园及风景区”。然而,五山及滨江地区一度危化品码头、散货码头、集装箱码头等星罗棋布,给当地带来污水、扬尘等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导致这里“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又何止是南通?曾经,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污水入河入江、码头砂石堆积、化工企业围江,长江水质持续恶化、生态功能逐步退化,生态系统警钟迭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痛心地形容母亲河:“病了,病得不轻了”。

又何止是长江?曾经,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秋冬季雾霾频发拉响空气污染警报,江河鱼虾减少、水质频频告急。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振聋发聩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时光流转,张謇的梦想终成现实。近年来,南通当地累计关停200多家散乱污企业,清理了160多条小杂船,关闭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进口硫磺集散基地,修复腾出岸线,新增森林面积,在长江边逐步构筑起一道绿色廊道。

“现在我们晚上经常会去江边公园散散步,很舒心的。”黄家勇笑着说。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五山地区滨江片区考察调研。“过去脏乱差的地方变成现在公园的绿化带,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生产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下转第二版)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