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红色足迹

20210521期来自:人民日报

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推进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应用。4年多来,全市累计培训德育校长、骨干教师640名,培养出800余名“小小红色宣讲员”。

距城区约50公里的娄山关下,坐落着娄山关红军小学。在这里,红色文化很早便被引入课堂。

“娄山关战役打响,拼杀之中,红十二团政委钟赤兵被子弹击中右小腿,血流如注。半个月内3次截肢,最终靠一条腿走完长征……”作为学校德育老师,冯小丽悉心教导,让孩子们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从中汲取力量。

为培养孩子们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学校还编写不同年级的红色记忆教材,组织学习红色歌曲、红色诗词。“将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精神血脉,让红色文化生根发芽,让孩子们向阳而生。”冯小丽说。

天未亮透,炉内火苗早已起势,锅里“咕嘟咕嘟”作响,没一会儿,缕缕鲜香氤氲而出。

王治强拎着大袋小袋进了厨房。看了看火候,添点凉水接着炖。“没5个小时,鸡汤不够味儿!”为接待好游客,他每天要赶早备食材,像炖鸡这种菜品,更得提前准备。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考察。在王治强经营的“红色之家”农家乐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乡们一起亲切交谈时,提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赶上好政策,平均一天接待10多桌,忙的时候不下30桌,挤得满满当当。”看着游客在院子里拍照留念,王治强笑得合不拢嘴,“我是村里第一个搞农家乐的,听老一辈讲,我家院子曾住满红军,所以起名‘红色之家’,没想到能做成这般规模。”

2015年7月开始,王治强对“红色之家”进一步改造,“原先二楼做民宿,现在改做餐厅,让更多人吃上地道的农家菜,在餐

本报记者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调研,第一站就来到遵义。在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总书记听讲解,看实物,观图片,不时询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有关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每逢节假日,遵义市老城小学六年级学生张瑞凝,总会穿戴整齐,系上红领巾,走进红色文化场馆,声情并茂地为游客宣讲红军长征故事。别看年龄不大,早在二年级,她便通过层层选拔与培训,成为“小小红色宣讲员”,4年时间里,已义务宣讲200多场。

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红墙,青瓦,翘角飞檐;木门,石柱,抱厦一圈。遵义市老城区子尹路96号,一幢二层小楼,沿街而立,毛泽东同志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匾额,熠熠生辉。

“1935年1月中旬,历经3天激辩、批评和自我批评,最终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场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每次在古院落里介绍完,张瑞凝都会引导游客,走到百步之外的遵义会议纪念馆,继续宣讲。整个过程,她字正腔圆,娓娓道来。

“成为‘小小红色宣讲员’,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生长在这座红色城市,张瑞凝心中早早种下红色文化的种子,“从小听爸爸妈妈讲红色故事,读书识字之后,兴趣更浓了。”

小学二年级时,学校开展“小小红色宣讲员”选拔,张瑞凝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年龄最小的宣讲员。

2018年1月首次亮相,得到游客一个劲地夸赞,殊不知,张瑞凝紧张得手心冒汗。回到家中,她坚持揣摩、学习,哪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反复练习。而今,她已经驾轻就熟,一年宣讲60多次。

“几乎每周都有‘小小红色宣讲员’参与宣讲,让游客了解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成为我们

馆的一大特色。”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王志力介绍,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持续深化,“这里平均每天有近两万游客,2019年达520万人次,今年估计会突破600万人次。”

2017年初,遵义市启动“长征故事进校园”项目,以长征

(下转第二版)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