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足迹弘扬太行精神

20210608期来自:上党晚报

南姚村坐落于山岭上,房屋多为依山而建的靠山窑。村民为储藏粮食,在靠山的一侧会再挖出一个一人高的小窑洞,称为“里窑”,平时用水缸或家具挡着,十分隐蔽。

1939年5月,日寇大规模侵入襄垣,首先在白晋线沿线的虒亭、夏店建立据点后,又沿白晋线疯狂向内“蚕食”,在小河、建华、封岩、孙家窑,以及距离白晋线较远的赵家岭、西王桥等村也建立了据点,碉堡、岗楼矗立无数。随之而来的还有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不堪其扰的村民只得在日寇进村“扫荡”时携带粮食、衣物躲进“里窑”,并将洞口用土坯封住,留下通风口。至此,“里窑”又多了另一重身份,叫作“躲反洞”。

“里窑”虽为藏身所在,而频频失踪的人口和粮食却让进村扫荡的日寇生疑。他们绞尽脑汁,气急败坏地刨遍每个窑洞,更加残酷的“扫荡”使得整个村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在暴虐的强压之下,智慧的人民群众开始对“里窑”进行改革。在“里窑”的基础上,挖了“窑上洞”“窑里洞”“窑下洞”……洞洞相连。在藏身的同时积极反“扫荡”,在相连接的漆黑洞口连接处打一个几丈深的“陷人坑”,还手持瞄抢、锄头、厨刀等埋伏在洞口处,“狭路相逢”便“一招制敌”。

望“窑”生畏的日寇从此不敢贸然进入窑洞,于是便想出了利用烟熏、毒气等方式,逼村民就范。此时,已值百团大战之后,在太行军区的各个村庄,以八路军为指导的民兵组织如雨

→ 张继斌在“窑洞战”遗址,为记者讲述南姚村的战斗往事。↓“淹没”在荒草中的废弃靠山窑“里窑”。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