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两庙会

20210601期来自:上党晚报

花家大院

尽显浓浓乡情

□文/图 方宇峰

1

西仵村精美的古建筑。

彰显潞商气派

笔者一行走进西仵村,在村委会门口,等到了已经约好的村主任,他热情地带着我们走街串巷介绍西仵村的详情。黎城有西仵村和东仵村,据传与仵姓居于此地有关,黎城还有仵桥、迁仵村可见当时仵姓在黎城的居住之广,不过黎城现在已无仵姓了,甚至山西省都很少有仵姓,襄阳、莆田多仵姓,只留下这地名记录着悠久的历史。村中有古城堡,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街中有“大官道”“小官道”之名称,实为古驿道,有誉满潞安府的晋商黎秀“西仵花家半条街”。街中有四阁五堂(观音堂),故有“西仵街五里长,一走一个观音堂”之美称。西仵村在明清时期就享誉潞州大地,名传百年。

花家大院是西仵村古建筑的代表,村主任介绍说,村委将其列为村级保护建筑,可见村民保护古建的殷切之心了。走进院里迎面看到的就是一幅巨大的砖雕,顶端为拦马墙,分左、中、右三段,全部镂空雕砌。中段为镂空圆形雕砖砌成的四方连续图案,左右各雕砌十字镂空四方连续图案。下面是楼房仿木结构古建式砖雕。最上一层为牡丹花叶片;雕刻玲珑逼真。下面由斗拱承托。再往下为眉梁、月牵。大墙两端及窑洞之间有四根垂柱。月牵两端都有精美雕饰,雕有宝塔、净瓶、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及具有传统象征意义的水果。其中有石榴、寿桃、柿子、葡萄、花生等。垂柱两侧的雀替雕刻树叶图样,中窑两侧上方雀替角上雕有虎头、狮头和柿花。桃形窑口均饰花边,中窑浮雕菊花,外缘饰攀枝葡萄。窗户拱碹也饰菊花浮雕,外缘为莲花瓣的连续图案。北窑口正上端雕寿桃、蝙蝠,两下端雕攀枝葡萄,外缘也雕刻有莲花瓣连续图案,压窗石做工更为精细,中窑为狮子滚绣球;南北分别为耕牛、古琴和游鱼莲花图案。天地神龛在中窑与北窑之间的墙上。是高浮雕仿古建筑,顶、脊、柱、枋齐备,上面的雕塑文革时被破坏。大墙上的砖雕图案各有寓意,如宝塔、净瓶有驱邪向善之意。琴棋书画、文房四宝象征主人之高雅。蟠桃、蝙蝠、菊花寓多福多寿之义,石榴、葡萄、花生有笑口常开、多子多福之意;游鱼莲花意即连年有余,柿花寓事事如意;狮头、虎头有二意,一是威武,二是避邪;这面大墙的每个砖都是经过设计烧制出来的,由于雕砖比一般的砖厚,所以比一般砖墙的负载量要大得多,因而在修筑这面大墙时曾塌过一次,后来匠人把十五块寿木压进去,又用拉丝固定才修成,至今已一百余年,整个大墙纹丝不动,完好如初,又从另一角度体现了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

西仵村明清时期地处晋冀两省商品流通大动脉。不少商家在这一财源滚滚的流通过程中抢占先机,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西仵花家便是一例。西仵花家于清康熙年间从河南迁来,始发于清朝前期。后来花家后人中了武举人,使花氏家族在政治上有了地位。到清代中期,花家经济走上鼎盛时期,据说有三千亩良田,是黎城出南门第一大财东。除经营土地,收取地租之外,花家祖上辈辈都恪守“要想富得快,庄稼搅买卖”的经营理念。大肆开办作坊和商店,在本县西井、上遥、城内、东阳关四大古镇和上党地区的潞城、平顺、襄垣等县城均有商号,后来还把生意做到辽县、涉县、武安、邯郸等地。长年雇用六、七十人,主要从事酿造业、借贷业和盐业运营。西仵花家所从事的工商活动中的主导产业是酿造业,花家酿造的酒名为“花福兴酒”,醇甜爽口,质量上乘,货真价实,极负盛名。除在上党地区畅销外,还远销河北、河南等省,故花家在各地开设的店铺均以“花福兴”冠名,是花家的品牌产业。清代,黄河之水经常泛滥,河北、山东一带常遭水灾。西仵花家将自家生产的大量的粮食运往河北邯郸,再用卖粮的钱购回食盐,一往一来均有暴利。他们以薄利广销,运转及时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由于花家财力充裕,人丁兴旺,在各地实行了多种经营。在多处开办酒店、盐店、粮店、烟店、杂货店、绸缎布匹店、客店、车马店,时称花家“日进斗金”。

西仵街是花家的老营。西仵最繁华的官道街可谓“花家一条街”。花氏一门四十余户居住在这条街上,家家都是深宅大院,临街为门面,内院除住宿、仓库外,开办了不同规模的酒坊、豆腐坊、粉坊、油坊、磨坊等粮油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又孕育了养猪业,他们用酒糟、豆腐渣、油饼等剩余物做饲料养猪,年均存栏生猪数均在八、九十头之多。在花家的影响下,西仵街北起河口,南至阁外共开设各类店铺五十多家;有砖窑一座,医药铺两家,杂货店五家,饭铺、酒馆等。从这些大小店铺可以透视当年的西仵街是何等的气派。

一村两庙会热闹福居地

西仵村二月初五的三嵕庙庙会,听老人说原来是三年一次,庙会很隆重,会前要派三五人骑马到屯留瓦棱庙接香,据说瓦棱庙才是三爷的常殿,接香的方式是接香人到瓦棱庙烧香跪拜毕,由庙内住持安排食宿,第二天一早,接香人到庙内给三嵕庙神像三拜九叩,烧香祷告毕再到三嵕爷画像前虔诚祈祷,烧香磕头后,毕恭毕敬地将画像从墙上取下来用红布包裹,每人点燃一支香照原路返回,人们把神画称作“马”。返回途中,手中的香不能断烧,将完再续。而家里要组织人在二月初四用神架抬上三嵕爷木雕行像到赵店河滩接香,接到神像将红布所包的“马”安置到木雕行像腹内,就认为老爷有了灵气,争先恐后地跪在神像前磕头,并鸣炮放鞭,接回庙内将神像安放正殿。村里人,邻村人即开始通宵达旦地烧香祷告,祈福消灾,鸣放鞭炮,熙来攘往。二月初五上午,按照惯例要将神像请到神架上,八人抬着,由马裨手执柳棍在前开路,横冲直撞,逢沟栽沟,逢岸上岸,路过村中大麻池时也是踏水而过,一路行走如飞。会期最少三天,最多五天,高跷、高抬、扛妆,庙院戏台唱大戏。热闹非凡。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改成每年一次,从没间断过,只是形式上省略了很多,物资交流成为庙会的主题了。

七月十五中元节土地庙庙会,相传西仵的土地爷出奇灵验,庇佑本境百姓平安康宁,很受人们尊崇,这个时候也是农闲季节,瓜果梨桃都采摘了下来,临近村庄的人们都要到这里感受一下这热闹的庙会。庙会期间街道上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们为了祈盼风调雨顺,每年都要组织庆典活动,唱大戏、请乐队、说鼓书,敬土地神。商人们当然也不会错此良机,纷纷将商品运送过来买卖。如此年复一年,这传统一代代地传了下来,成为当地物资交流,互通有无的主要形式,每年庙会期间,是四里八乡重大节日,那是农村除过年之外庄稼人难得的休闲时光。往往日子还没到,村里人就要打电话邀请亲朋好友来赶会,各地的摊贩也早早找下地盘,准备大显身手。难得在外打工的村民和周边村庄的亲朋好友都云集西仵,等着赶会看热闹。从金元街到戏院,从官道到南街,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卖布匹的挨着卖服装的;卖日用品的挨着卖鞋袜的;卖水果的挨着卖小吃的;卖农具的挨着卖家用电器的;卖糖果点心的挨着卖西瓜、葡萄的;卖油条、糖糕的挨着卖驴肉甩饼和卖凉粉的;各种各样应时商品应有尽有。村里庙会期间,土地庙是重要的祭祀场所,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更有心诚的信徒,村里的七个庙是都要走到的,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每个神仙都要照顾到。

庙会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一直都很重要,不仅过去是,现在也是。很多农村的生活非常单调,缺乏文化娱乐,因此庙会对他们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庙会期间,人来车往,又有唱戏酬神助兴,便吸引了众多小商小贩蜂拥而来,为庙会增添了别样风景。笔者问了好几个村民,他们内心都比较平淡,就觉得今天必须来、应该来,没有什么原因,不去会有遗憾。可见,尽管现代化的发展对民间庙会的冲击很厉害,但传统文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还是很重要的,不管怎样庙会还是最接地气的传统文化。农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人更应该多亲近农村、亲近自然、亲近文化。让我们共同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

2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