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编《在小地方》

20210525期来自:上党晚报

■韩晓辉

这是我的第二本书了。两本书都以“小地方”命名,这是我的发明,也源于我的发现。本书的《小地方有梦》一文就记叙了书名的来历。总的来说,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我近年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当然,也反映了一些时代的影子。因为,我知道,作品就是作者的孩子,就是作者的心头肉,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感动自己。只有言之有物,才能打动读者。而且,为了能够更好地记忆当时的感觉,我在好多作品后面都标注了创作时间和当时的一些故事和有意思的情节,有兴趣的同志和朋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当时,程庆莲主席发出通知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个书稿,而且,我并不计划印得太厚,后来,在她的不断鼓动下,我又充实了三四万字的东西,于是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当然,这也就更像一本书的样子,也是我喜欢的样子。

再一个,由于有第一本书的经历,我在报名加入丛书以后,还是有一些后悔的,因为,又是自掏腰包,我名之为“自嗨”。但是,硬着头皮走下来,竟然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得到了县里的补助,这是我一直梦想的事。我知道,这也可以叫做“政府购买服务”,我曾经多次进行过呼吁,包括口头的、书面的,还有就是朋友之间的交流,今天终于取得了一些突破,真是可喜可贺。

本书共分八辑,分别是我在、我读、我说、我游、我思、那思、我悦、他说,其中有游记、书评等,都属于随感、随记一类,每篇的内容都不太长,多的两千字,少的也就五六百字,本人不善铺陈夸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且,为了体现一种文字的传统,有十余篇采用了文言手法,主要集中在“我悦”一辑里面,因为,确实是“我喜欢”,而不是故作清高,也不是搔首弄姿,我一直想,一篇好的文字应该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应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应该是“思接千载,视通八荒”,应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

当然,笔墨要随时代。“歌诗合为事而著,文章合为时而作”,我们的作品只有记录了时代,才能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只有记录了沁源的今天,才能在未来获得一席之地。《在小地方》里就有《在小城》《家在此山中》《互联网+》《1987年的暑假》《我心向上》《遍地开花》等,而且,还有全国著名的摄影家梁达明在龙凤峡的身影,还有记录了新时代医护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一曲昂扬向天歌》,还有“那时”里的几篇,也是记录了自己在第一本书出版以前的经历和思想。

在现在的沁源文艺界,杨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他就是他,《我的老师杨栋》就是我对他的记忆,也是对他的一种怀念,对人性的一种观察。当然,我对他也有一种“求全责备”的心态,总是希望他能够更好一些,在本书的初稿中,就有一篇谈论他文字的东西,但是,在校对过程中,我思虑再三,果断地删去了,这也是对他的尊重。后来,我还写了《怀念一个人》《黑子》,我想,我不能忘记他,虽然他对我有些意见,但是,他永远是我文学路上的领路人。除父亲外,他也是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人。

我想,小地方是相对于大地方而言的,大地方的人都来自于一个一个的小地方,但是,小地方不能没有自己的代言人。这次加入“沁之源,文之脉”丛书的几个人都是小地方的人,但是,作品都是异彩纷呈,各显神通,因此说,小地方并不小。而且,思考本无边界,我们的思考也一定不输大地方的大人物,阿来、徐则臣这样的大作家不也在推介我们的丛书,为我们站台吗?虽然,他们没有来参加我们的新书发布会,但是,他们何尝不是借我们的丛书来宣传他们自己呢……

总之,我们虽然生在小地方,但是,我们的心永远向往着大世界。而我们的书就是和大世界对话的桥梁,也是和未来对话的凭借。

愿与读者共享这美好的新时代。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