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来红红火火好日子

20210525期来自:长治日报

王凤仙,59岁,老伴一只眼失明,大儿子身体残疾。过去,因为村里的路不好走,王凤仙一家年收入不足万元。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建起了冬暖式大棚,王凤仙以每亩地每年60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的10座大棚,如今,全家已经收入有十几万元。

从“路不平、条件差、收入低、治安乱、纠纷多”的“烂杆杆村”,到形成了设施种植、旱地种植、小杂粮、农产品加工、光伏发电、养殖、手工艺品、乡村旅游八大产业的“先进村”,多少个“王凤仙”的故事,绘成了刘寨村脱贫攻坚的“蝶变图”。

在长治,像王凤仙这样从贫到稳、从稳到富的群众还有很多,像刘寨村这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村数不胜数。而在这每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都有一整套精准细密的政策、一连串创新务实的举措。

脱贫,要有一份稳稳的收入。

近年来,我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一品牌”“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提升行动,重点发展了中药材、优质小米、特色蔬菜、干鲜果、马铃薯、食用菌、油用牡丹、规模养殖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建成市级扶贫产业园区14个,产业基地36个,扶贫车间204家,带动8.7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建设光伏扶贫电站5335个,年获收益1.8亿元,辐射带动3.8万户贫困户增收。

为了坚决攻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全力抓滞销、帮促销,扎实推进“五进十销”“以购代捐”消费扶贫行动,建成43个消费扶贫专区和11个消费扶贫专馆;认定扶贫产品269个,帮助销售金额3.566亿元;建立943个爱心扶贫超市,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辐射受益39万人。2020年全市消费扶贫金额达到5.8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带动更多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脱贫,要有一个暖暖的家。

住上好房子是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的先决条件之一。自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我市因地制宜,探索推行了城镇安置、就近安置、产业安置、资产利用、特困保障、市场运作六种安置模式,创新出台符合全市实际的“四不拆三不垦”旧房腾退和复垦工作标准。同时,聚焦产业发展,探索后续发展路径,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通过易地搬迁,10941户、30006人走出大山深沟,迈向新生活。

脱贫,要有一份妥妥的保障。

看硬件,全部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动力电、通宽带、通硬化路和客车;贫困村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器材安装实现全覆盖。看教育,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0.3万人次,补助资金4.01亿元;新改扩建校舍50.4万平方米;完成38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看医疗,累计建设乡镇卫生院132个,达标村卫生室3640个,村医4225人,基本医疗“三保险三救助”“双签约”“一站式”“先诊疗后付费”实现全覆盖。看兜底,全市农村低保最低标准达每年5010元;累计建设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53个,累计发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5万人次,1754万元。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各领域的政策体系,列出精准脱贫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回答“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个关键问题……一项项扶贫措施带领贫困群众走向脱贫路,迎来好日子。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