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论论

20210608期来自:齐鲁晚报

□史洪举

近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北京银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辖内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通知》,针对征信方面做出明确要求,要求不良信用信息上报前应告知借款人。有分析认为,《通知》的出台旨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增多,每个交易主体都需要翔实、客观、公正的征信报告来作为评估交易风险的主要依据。一定程度上,征信报告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信誉名片,是个人诚信度和履约能力的象征。因此,每个人都应维护好个人征信,但金融部门更应该客观记载、录入征信信息。要求金融机构在不良信息上报前告知借款人的做法,无疑能够有效维护借款人合法权益,减少暗箱操作。

众所周知,征信报告中的污点信息、负面记载对当事人的“惩戒”程度不比行政处罚轻,甚至是比警告、罚款更为严厉的惩戒。因为,一些行政处罚信息尚可不对外公布、不向交易对象展示,而征信报告则完全呈现给交易对象供其审视。

根据《行政处罚法》等规定,行政机关在处罚违法行为人前,需告知其享有申辩权等权利,听取其辩解。并需要将处罚结果告知违法行为人,同时告知其对处罚结果不服的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而征信报告领域则无类似规定,往往是借款人或信用卡持卡人逾期后,金融机构便将不良信息上传至征信体系。行为人需要打印征信报告才能知晓其违约信息,或者在贷款时方得知被列入“黑名单”。

这样的操作模式显然不利于充分保证借款人合法权益,且有可能导致暗箱操作等侵犯借款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如今年5月份,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将江苏南通市民房女士的“工作单位”一栏中填入“专业做×十年”字样,房女士查询征信报告时方才发现。如果要求金融部门在录入该信息前告知当事人,无疑能够避免很多类似尴尬。

要知道,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机构与借款人属于平等的民事关系,双方发生纠纷后应依法解决。金融机构直接将借款人的不良信息上报、录入征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与现代法治理念并不相容,也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

因而,在信用评价已成为公民第二身份、关乎公民名誉权的背景下,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加以约束,避免其随意将不良信息上报、录入征信系统。具体来说,应要求金融机构在上报不良信息前告知当事人,一则可以督促其尽快履行合同义务,避免损失扩大。二则有利于其知晓为何会进入“黑名单”,进而有效维护正当权益。总的来说,征信报告是相当严肃的关于公民名誉权的信誉名片,不是可以随意涂画的稿纸,唯有让金融机构慎重对待,方可维护征信报告的权威和严肃。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