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青岛的文化盛会

20210527期来自:齐鲁晚报

□曲海波

1936年7月20日,刚成立一年多但是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中国博物馆协会,选定在文化氛围浓厚的青岛召开首届年会,地点选在国立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是年的7月夏日,习习海风中,作为避暑胜地的青岛成为国内文化学界关注的焦点城市。

7月20日上午9时,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一次年会)联合年会在位于鱼山路上的国立山东大学科学馆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幕式。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192名会员代表以及青岛市政要员、各机关团体代表、报社记者、市区各学校代表近千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当天,山东大学门外车水马龙,一片热闹景象。

此次联合年会,中华图书馆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分别召开了演讲会。在山东大学科学馆大礼堂举办的演讲会上,学术讨论热烈,博物馆协会会员代表纷纷提交宣读论文,热议中国博物馆事业,图谋中国博物馆事业有新发展。博物馆协会会员代表相继在演讲会上宣读了《博物馆与民族复兴》《现代中国应先事筹设博物馆》《中国亟应设立现代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事业之前途》《巴黎博物馆之鸟瞰》等论文,讨论主题代表了那时中国博物馆学界的理论思潮和理论研究架构。

其中,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物博物馆专家,时任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员的傅振伦先生(1906-1999年)在其撰写的《现代中国应先事筹设博物馆》中指出:“中国应多方筹设各种博物馆,以应时代需要,概而论之,约有六种:一为民俗博物馆;二为复兴博物馆;三为武事(军事)博物馆;四为边事博物馆;五为国产博物馆;六为佚品博物馆。”谈到边事博物馆,他认为:“自国家多故,疆域日蹙,开发西北之声浪,嚣然尘上。边疆问题,颇引起一般人士之注意。唯唤起国人对于边事深切之注意,及供给边事研究资料,不可不先设一博物馆。凡边陲地理、民俗、语言、物产、史迹、文献、古物之属,均应切实调查,广搜资料。实物、模型、图表、照片,并收之,则学者取材甚便矣。俄人之于新(新疆)蒙(蒙古),英人之于新(新疆)藏(西藏),德人之于新(新疆)甘(甘肃),日人之于满(满洲)蒙(蒙古),探险考察,所得文物甚多,皆捆载而去,充实其博物馆。外人且如此注意,吾人还可忽耶。”

演讲会后,又举办了讨论会,各协会代表济济一堂,针对演讲会上宣读的论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各协会代表的努力下,联合年会学术讨论取得丰硕成果。

当时,作为全国文化界的一次盛会,青岛新闻媒体都予以积极重点的关注报道,《青岛时报》《青岛民报》等都派记者跟踪采访报道。《青岛时报》在会议举办期间还专门推出了四期由叶恭绰题字的“中华图书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年会特刊”,向广大岛城读者传递会议信息。

出席联合年会博物馆协会的会员代表中不乏著名学者教授,有时任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时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的王幼侨,时任北平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员的傅振伦,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时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的著名画家刘海粟,时任青岛水族馆馆长蒋丙然,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朱光潜,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沈兼士,国立山东大学教授胡鸣盛,上海市博物馆馆长胡肇椿,西湖博物馆历史博物部主任胡行之,上海博物馆董事长叶恭绰,等等,不胜枚举。

其中,马衡先生(1881-1955年),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堂先生(1896-1960年),是一位从青岛走出去的国学大师,王献唐幼年就来青岛求学,在青岛撰写了第一本学术论著《公孙龙子悬解》六卷,王献唐将之称为专治子学之始,王献唐先生的故居,就在青岛观海二路13号。蒋丙然先生(1883-1966年),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兼青岛水族馆馆长。

就在1936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年会不久后的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就是在这一年,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也停止了活动。虽然中国博物馆协会正常活动仅仅两年时间,但是这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建设活跃,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提升,尤其1936年7月在青岛召开的该协会首届年会,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奠定了健康有序的发展基础,其历史功绩不容忽视。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