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什么都不管或者不懂却要管

20210526期来自:齐鲁晚报

葛相关新闻面对孩子心理问题的两个误区

学校也好,家庭也罢,他们对心理学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王晓娜接触过各种各样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她感觉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误区。

不久前去家访,是因为一个女孩好长时间不来上学。“刚见面的第一眼,我就说女孩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孩子给父母说,她一见到男生就特别恐惧,不想和男生在一起玩。如果硬生生接触,心里面就会特别不舒服。”王晓娜回忆,因为孩子是家里独生女,父母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特别焦虑。

“这对父母把孩子带去省立医院检查,医生在诊断书上写下焦虑症,孩子父母崩溃了。他们对女儿说‘医生说你有焦虑症,既然有了焦虑症就更不能焦虑了’。”听完孩子父母的讲述后,王晓娜着急地告诉记者,你看父母是多么地不会回应孩子啊。“不仅如此,这对父母每天都忧心忡忡,他爸爸已经有两个月不去上班了。

“我们跟女孩一聊,发现其实什么都不是事儿。女孩特别开心。她就是感觉在学校学习挺无聊,单纯不喜欢跟男生接触,自己都觉得自己没病。”后来,王晓娜还看了医院开给女孩的药瓶,其实就是营养神经大脑的药,并没有什么大事。

“你们都过度焦虑了。”和女孩聊过之后,王晓娜转而告诉家长,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有怀疑事物的现象,这种怀疑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本身就很焦虑,把焦虑传递给孩子并且天天灌输这种理念,孩子就真有可能认为自己是个病人了。

担任专职心理教师以来,王晓娜把学生家长归为了几个大类,其中就包括这样两类:一类是什么都不管,另一类不懂却要过多关注。

前段时间,王晓娜见过一个有着轻微抑郁症的男孩。这个孩子虽然没有幻听,但觉得水杯是不安全的。他会随时带一个水杯,因为觉得有人会在他的水杯里下药。男孩特别希望能够开心,但就是特别痛苦。

“男孩告诉我,父母不承认他有病,更不让他住院。”当时王晓娜就提出要见见孩子父母,“见面后,我对孩子父母说,应该让男孩住院。他们听后说,一早想明白了,其实应该让孩子住院的,因为男孩初二就出现过这种现象,最担心的是第二次发病。从那之后,孩子就去医院接受治疗了。”

在王晓娜看来,孩子得病后,家长或者老师会有这样一个通病,认为孩子没有韧劲、不够坚强,没有抵抗挫折的能力。但老师和家长们从来就没了解过,孩子正在承受什么,也正因如此,现在出现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孩子的青春期,陪伴永远是最好的方式,但家长们并不知道。”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