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阅世

台上娓娓是乡音 台下比比是乡心

20210608期来自:福建日报

两岸“三山”传佳话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上天仙”“新国风”等班社,先后7次应台湾福州同乡会的邀请,赴台湾巡回演出于城镇乡村。其中,“新国风”于1936年初赴台演出,此时闽班已正式改称“闽剧”;1946年,该班二度赴台。

“旧赛乐”亦于1924年、1926年两次赴台,演出的剧目有的用福州方言演唱,有的唱“啰嗦”。邹自振说,“啰嗦”即京腔,与福州方言对举,当指语言上的京腔(官腔),与“京剧”不是同一概念。“旧赛乐”赴台演出的剧目有《李世民游十殿》《辛十四娘》《九王赤珠》等,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临别赠以“人格端心”“勇神威武”“名扬海外”等字样的锦旗,对他们的演技和艺德给予高度赞扬。

新中国成立前夕,福州三山闽剧社到台湾各地演出,不料因时局的风云变幻,成为留在台湾的少数最具实力的大陆地方剧种之一。直至1986年,76岁高龄的闽剧名丑薛亦银第一个从台湾回到福州定居,次年被聘为福州闽剧院一团艺术顾问。1988年,薛亦银与李铭玉、林务夏、唐秀山等名角同台演出闽剧传统剧目《金龟记》,一时传为佳话。

1990年,陈湘琴(已故闽剧老生陈开明的女儿)引领台湾三山闽剧社艺友回榕探亲,福建闽剧老艺人之家为他们举行隆重的欢迎会,并同台演唱了《鞭芦花》等闽剧经典唱段。

1994年5月,福州市闽剧院一团赴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演出。这是时隔40多年后,闽剧专业剧团首次赴台演出。剧团携带了《甘国宝过台湾》《凤凰山》《碧玉簪》等10台大戏和4个折子戏,先后在台北、桃园、基隆、台中、台南、高雄、花莲、马祖等地演出。马祖全岛为此放假两天让百姓看戏,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台上娓娓是乡音,台下比比是乡心。”邹自振说,闽都戏曲利用乡音,唤醒了在外乡亲的思乡之心,在联络乡谊、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