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古树名木与乡愁

20210604期来自:福建日报

□本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李建辉/文 黄海/图

6月1日,《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我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积淀悠久深厚,坐拥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长出牙齿”的管理办法直指保护不力、保护不当等现实问题,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走向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我省通过信息化管理、科学保护、社会参与、活化利用等手段,努力让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枝繁叶茂。

走进福州马尾造船厂,一座五层高的尖顶法式钟楼,寂寥地矗立在东侧一隅。一个多世纪前,还未剪去长辫子的船厂工人,就伴着这钟声学习建造军舰。钟楼侧前方是一株参天巨榕,浓荫覆地,枝繁叶茂。树荫掩映处,一块饱经风霜的石头上,“沈公榕”三个字

隐约可见。

这株与船厂同龄的古树,见证了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亲历

了福建造船业的兴衰沉浮。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

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1866年,

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中,马尾造

船厂奠基动工,正在福州家中守孝的沈

葆桢出任船政大臣。地处闽江出海口的马尾地势低、土质松,开荒者们在厂房周边遍植榕树以加固土层。“沈公榕”便是沈葆桢带头栽下的第一株榕树。

生根、吐芽、成林;建厂、造船、办校。从那时起,“沈公榕”与马尾造船厂同气连枝,休戚与共。100多年后,船厂早已另辟新址,向着更广阔的海域扬帆远航。一路同行的“沈公榕”却依然在原地守候,仰望着历史的天空。

探寻福建的历史,古树名木是重要的切口。

最近一次全省名木古树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省现有古树名木10.8万株,其中城市规划区内0.6万株,区外(不含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10.2万株。

2018年,福建12株古树在“中国最美古树”遴选中脱颖而出,数量为全国之最。宁化县树龄800余年的“福建长苞铁杉王”、屏南县树龄1200年的“福建马尾松王”、漳平市树龄2100余年的“福建水松王”……每一株古树名木的背后都有一段悠长的历史,不舍昼夜地将沧海桑田、记忆乡愁刻进年轮里。

尽管福建历来重视古树名木保护,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个别地方存在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不够、资金无保障、职责不明确、措施不科学、养护不落实等问题,导致许多古树名木缺管、失管。”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说,步入衰老期的古树,树势减弱,抵抗病虫害与天灾的能力不足。2016年,厦门市同安区一株400多年高龄的古芒果树,便在台风“莫兰迪”中轰然倒下,令人惋惜。

人为因素更为致命。过去,盗砍乱伐、乱移植、乱钉乱划、乱堆乱挖等破坏现象偶有发生。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的“贝壳杉王”,则遭遇另一种意外——对这株曾与鼓楼区的“香樟王”、鼓岭的“柳杉王”、福州植物园的“红榕王”共享福州“四大树王”美誉的古杉树,当地居民与地方政府呵护有加。但大约10年前,160多岁的“贝壳杉王”骤然枯死,原因为周边围砌实心护栏填土过高,影响树体正常生长。

建章立制,探索古树名木保护科学长效路径,守护共同的乡愁,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许。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