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通过文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当乡土遇上艺术,擦出了绚丽火花

20210528期来自:福建日报

□本报记者 吴恩儿 通讯员 甘叶斌 文/图

“今天做八道菜。第一道菜是牛腩煲,食材需要牛腩、腐乳、干辣椒、八角、桂皮、小茴香……”说话的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几位学生,近来,他们正在宁德市屏南县屏城乡前汾溪村进行一个“今晚吃什么”的艺术实践项目。

“有村民中午熬了许多粥,顺便把晚餐也解决了,配菜能简则简——用餐的是村中的留守老人,生活对他们而言,已经没有仪式感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陈子劲说,此景此情对他触动很大,“美术教育本就是致力于以艺术为媒介,链接人与社会的艺术教育。那么,我们做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

谱。次日,学生们带上采购的食材,到村民家中,一起做一顿美味的晚饭。

“结合族谱村史,挖掘在地文化,结合当下风貌与历史沿革,我们希望与村民一起重描前汾溪村的变迁,并共同塑造美好的未来想象。”陈子劲说。

“今晚吃什么”艺术实践是屏南县发展文创产业的一个缩影。

如何让古村落旧貌换新颜,实现乡村振兴?2015年以来,屏南县开始以传统村落为载体,通过文创助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实践,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编制了“一村一品”发展规划。

林正碌,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总策划,也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绘画教学项目的老师。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公益课堂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油画布、画笔、颜料等画材。不限年龄,不限学习背景,不教画画的技法,老人、大人和孩子皆可进入画室学习。独特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艺术家”,包括一些弱势群体和残障人士。通过举办农民画展、直播、朋友圈传播等方式,村民们的艺术作品很快都能卖出去。沈明辉、薛美兰等300多名精准扶贫对象,通过绘画实现了脱贫。外地慕名前来学画的艺术爱好者不计其数,有人干脆把家搬来屏南。

熙岭乡龙潭村,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平戏的发祥地。这个原本户籍人口1400人的建制村,曾经只剩不足200人,一座座老宅因年久失修只剩断壁残垣。2017年5月,龙潭村推出认租15年的驻村体验计划,将40多栋老宅进行招租,租客承担修缮、改建的费用。此举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看房,一座座荒废的老宅被认领修缮,龙潭村开始热闹起来。来自江西的演真和丈夫胡文亮,开办了青花瓷主题小酒馆“檀舍”,并包装打造村里特色的红曲黄酒。

建于清朝乾嘉年间的“薛府”占地上千平方米,三进式院落,十分气派,是双溪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大宅门。程美信和他的团队将这里修缮改造成薛府文化艺术中心,由一群年轻的义工打理,服务于当地民众及远方来客。

“我们希望通过在乡村注入文创业态,激发村民内在潜能,使村民成为文化创意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促进农村生产、生活观念的结构性转变,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屏南县副县长陈赛星说。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