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0’工程就是习书记给我们提出的‘福州梦’”

20210526期来自:福建日报

(上接第一版)

在养殖业方面,习书记也下了大力气。黄花鱼是福建的名牌产品,原来是无法人工养殖的,在习书记的领导下,我们的渔业研究所对养殖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功。黄花鱼可以人工养殖了,资源就多了,现在我们吃的黄花鱼,几乎都是人工养殖的,价格比较便宜。当然,现在也有野生的,但是价格极高,大概600块钱一斤。还有,长乐市漳港的海蚌也是世界上的优质品种,在那个时候已经濒临灭绝。在习书记的倡导下,我们开始研究人工养殖,也获得了成功。现在我们吃的海蚌,一般都是人工养殖的。如果习书记当时没有倡导、支持和组织这些科研,现在我们可能都吃不到福建的黄花鱼和海蚌了。

在习书记主政时期,我们福州的海港工业也发展非常迅猛。福建的华侨多,他们寄回来的外汇多,所以民间的财力很丰厚。因此,习书记倡导福州的马尾造船厂国营与民营齐头并进,鼓励造船厂改成股份制,吸引民间资金投入。通过民间的“输血”,造船业一下就安上了“发动机”,走上了“快车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平潭县过去比较穷,这二三十年,主要就是靠造船和海运发展起来的。

采访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严”与“实”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素质。您与习近平同志共事多年,请您谈一谈,他平时是如何积极听取意见,并严格要求干部的?

黄维国: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些老干部老同志找他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他都非常重视。这些已经退下来的老同志生活在老百姓中间,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贴近基层、发现问题,又有更便捷的渠道反映问题。所以,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关心和关爱,习书记很重视、很放在心上,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都积极地组织研究。

我举一个例子。那个时候,市方志办准备从宁德市引进一个人,宁德市有一位老同志写信给习书记,反映这个人在过去表现不怎么好,他在当地方志办工作时,写的史志很多不符合事实,不应该使用。习书记把我找去,让我好好了解一下,如果调查属实,建议我们尊重宁德那位老同志的意见。我们在调查之后,发现那位老同志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这个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后来我们就没有调那位同志。

习书记就是这样,在他那里,意见和建议都是畅通无阻的,他很愿意倾听、很愿意了解实际情况。只要是符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他都欣然接受。老同志或我们普通干部,无论工作的事还是个人的事,都可以直接找他谈,到他办公室也行,到他住的市委宿舍也可以,他都热情接待。

习书记对干部要求十分严格,我举一个例子。那个时候,各地党员干部当中不少人都炒股,而按照当时规定,公务人员是不允许炒股的。习书记告诫我们要守规矩,千万不要买股票,要当官就不要想发财,要想发财就别当官,你可以离职后下海经商,到社会上发财。还有的企业想要把股票作为干部福利送给大家,习书记果断拒绝了。他说:“我们用不着这样做,干部的福利问题有组织来关心,不用这些老板‘破费’。”当时,机关里有些干部想要下海,想要去赚大钱,他也不阻拦,但是如果还在机关里工作,习书记就要求专心致志地工作,要做到心无旁骛。当时,正是因为习书记的严格要求,一直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大家要专心做事,千万不要贪图那些蝇头小利。”所以,我们市委办公厅一直保持了多年的良好传统,在他任职期间,没有干部犯错误。

采访组:在习近平同志从政的道路上,为人民办实事,一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正因如此,他一直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请您回忆一下这方面的事情。

黄维国:习书记很关心群众的疾苦,在他的心里,群众的生活好不好,是他最关心的事情,他的一切工作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福州的永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生活在大漳溪南边的群众,由于没有桥梁相通,交通不便,不但农副产品没法运出来销售,连孩子上学、病人就医也很成问题。群众热切希望能尽快建座桥。习书记听到反映后,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责成市财政局和交通局研究解决。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很快就把桥梁建起来了。从此以后,那边不但农业生产发展得非常好,而且旅游也逐渐搞起来了,孩子上学、村民看病等问题也都解决了。那里的老百姓都很感谢习书记,他们说:“我们的好生活,就是从习书记给我们修桥开始的。”

福州闽江边上有很多船民,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船上,几百年来他们都被称为“疍民”。这个称呼带有歧视的意思,可见历史上他们社会地位之低,生活之艰苦。福州过去大量的交通运输依靠河流,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些船民就是靠捕鱼、拉沙子等为生。这些船上人家,船舱就是房间,一家人就挤在里面住。他们居无定所,衣食住行都在船上,甚至妇女生孩子都在船上,风险很大。孩子也没办法上学,很难融入社会,各方面都不方便。而且他们长期生活在水面上,很潮湿,对身体也不好,生命财产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福州台风和洪水比较多,灾害一来,他们的小船防御能力很弱,很容易翻船。因此,市里好几任领导都想要引导他们上岸居住,这样他们生活、就业都好办,医疗也方便,孩子上学也好解决。但是,他们世世代代习惯了这种生活,觉得几十户的船只挨在一起生活挺好,也像一个村落一样,不想搬迁。

习书记经常到闽江沿岸视察,对这些船民的困难情况十分了解,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习书记召集有关部门做这个工作,虽然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但最终成功让他们搬上岸了。后来,他们在陆地上有政府给提供的房子,用上了自来水、电器,就医方便了,孩子们能上学了,很快就习惯了岸上的生活,他们的子女也逐渐定居在陆地上了。

福州的一些山区,交通不便、缺水、缺医少药。习书记到福州以后,在各个县都开展了“造福工程”。他经过调研,发现有的山区自然条件太差,人口稀少,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就地脱贫的代价太大,效果也不好。于是,他就和当地领导商量,把这部分群众搬迁到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乡村去,转移到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去生活。这项工作,各个县都开展得比较多,效果也比较好。我曾经随习书记到罗源县视察搬迁情况。习书记问从山上迁下来的老百姓搬迁以后感觉如何?前后对比哪里生活更好些?老百姓说:“现在这样比在山上好多啦!这里的生活又方便又舒服,孩子上学也不用走那么远了,失学现象也没有了。”

习书记是从贫困地区宁德到福州来任职的。巧的是,当时省委、省政府指定福州市帮扶宁德。习书记来到福州以后,非常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福州带宁德”工作非常重视。虽然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市经济协作办公室来具体负责,但习书记仍时时挂念,一一过问,对一些具体项目的实施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宁德现在有了高铁和高速路,但是当年的交通条件很差,从宁德到下面县乡,往往要走一天。我先后两次跟习书记去宁德调研,检查协作项目的落实情况。当时,到处都在修路。有时候早上七点起来赶路,到了地方已经是下午两三点钟,这时候才能吃到一顿午饭,而晚饭每天也都要到八九点钟才吃得上。习书记很仔细地察看福州在宁德搞的一些具体帮扶项目的落实情况,并详细了解当地群众的反映和具体要求。他不断督促、了解、推进,把帮扶的事情做得很实。

宁德的老百姓对他的感情非常深,一听说习书记回来了,当地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带着土特产来看他。有时候,我们从下面县乡回来,已经很晚了,却发现很多老百姓还在招待所院里等着他。有的是一大早就从很偏远的地方赶过来的。当时老百姓生活并不富裕,也没有啥高级礼品,就是拎着自己家的鸡蛋、水果、蔬菜,要送给习书记。老百姓很朴实,也不会说什么漂亮话,只会说:“习书记,你回来了,这些东西你带回去吃!”“习书记,你带一点走,我们还有!”他一再谢绝,说:“乡亲们,谢谢你们了!”“乡亲们,你们带回去给老人和孩子们吃。”但是,老百姓还是要硬塞给他,我们在旁边看着,这样淳朴的画面,很难用语言去形容,心里非常感动,鼻子酸酸的。

20多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年和习书记共处的那一幕幕,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我觉得,习书记真好,他心里装着百姓;我也觉得,我们的老百姓真好,他们心里也装着习书记。这么好的习书记,值得人民去爱戴、去拥护。这么好的人民,值得我们像习书记那样去热爱他们,去为他们奋斗。

(转载自2020年1月20日《学习时报》)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