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攻坚

产业兴旺筑根基

20210524期来自:福建日报

A

厦门侨联、侨商参与临夏州扶贫。林森泉 摄

宽敞明亮的标准厂房里,数百台针机嗡嗡作响,工人们正在埋头加工。当前,国外箱包订单量大涨,位于临夏州和政县的吉美包袋生产基地每天开足马力生产,产品源源不断发往厦门,集中装柜出口。

吉美包袋是援临工作队最早引进落户临夏州的企业之一。而今,这样的企业已有61家,实际到资8.76亿元,吸纳8131名贫困人员就业;援建扶贫车间多达258家,占临夏州扶贫车间比例达90%以上,吸纳10790名贫困人员就业。

然而,在2018年,邱武伟刚刚来到临夏,担任援临工作队领队时,这里的第二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厦临协作之后,帮扶资金逐年增加,从投入教育、卫生、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到加大对产业的引进和投入,变“输血”为“造血”。

临夏州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老百姓尤其是女性观念保守,普遍不愿意出门。最现实的扶贫办法,就是把工厂办到家门口,在当地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但从无到有,谈何容易。

第一难是观念。援临工作队先找到当地部门谈产业政策,没想到交流并不顺利。一些干部第一反应是:“你们是来扶贫的,为什么企业落地还要给优惠?”

第二难是招商。企业要到山沟里办厂,必须要看到利润和市场前景。当时没有任何成功先例,招商非常困难。

难题当前,国企先行。当时,厦门国贸控股集团等多家市属国企已经共同出资,在临夏注册组建厦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厦临公司”),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例。

把国企办过去,就是下定决心要扎根临夏,长期作战。以厦临公司为载体,厦门帮扶资金“活”了起来,为招商引资打开局面。

2018年10月,厦临公司引进古琳达姬(厦门)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厦琳鞋业有限公司,并在和政县设立生产工厂。厦琳鞋业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其中厦临公司出资比例超过80%,承担前期买地建厂的主要成本;而古琳达姬则提供订单和技术保障。

国企担成本、担风险;民企出技术、出经验,这种“国企出资+民企提供订单和技术保障+地方政府协助雇佣建档立卡户”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合作帮扶新模式,为民营企业投资临夏打消顾虑。

有了这把“撒手锏”,援临工作队也放开手脚,四面出击。援临工作队推动43家福建在临夏企业组建临夏州福建商会,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成立的首家商会。商会发挥平台优势,以商引商,先后引进多家企业进驻临夏州。

从国企带民企,再到民企引民企,通过这一模式,厦门帮扶资金的源头活水在产业领域的能级不断放大,发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家门口产业兴旺,建档立卡户可以兼顾家庭和工作,还有了收入、有了身份、有了社会地位。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面前,当地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彻底的改变。

近年来,临夏州委州政府提出,要把临夏打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乐园,对民营企业“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营造“安全、便捷、利民、友善”的新时代临夏营商环境。

与此同时,援临工作队也与临夏相关部门深入交流,高位嫁接特区经验,为产业布局战略和招商引资政策制定提供咨询指导,梳理涉企审批服务的流程环节,助推临夏营商环境产生升华质变。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