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家高端智库入库专家郑庆昌

改变创新资源分割状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210521期来自:福建日报

我省启动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来,力求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以破解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大院大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匮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短缺等创新发展短板。

虽然新型研发机构已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这一新事物毕竟还处于摸索阶段,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仍任重道远。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国家高端智库入库专家、福建高校智库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郑庆昌。

记者:科技与经济的脱节,让不少领先的科研成果存在U盘中,创新企业也可能因缺乏足够的前端科研资源支撑而成长缓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郑庆昌: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实质上是因为过去对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思维和有机组织,体制机制障碍重重,创新和转化环节不够紧密,创新资源分散。在传统的科研组织体系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的有机联系被片面分割,科研功能集中于院所、高校,科研活动以论文为成果主要形式,要么与企业缺乏对接,要么对接之后与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匹配,导致很多科研成果转化难、产业化更难。

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创新资源分割状态,盘活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链条的有机重组,进而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型研发机构应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全程覆盖、交叉融合,形成市场与科研的密切互动。

记者:在我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企业类占到90%以上。当前,政府提倡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打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此背景下,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郑庆昌:企业类

新型研发机构在构建创新联合体方面,有多方面优势。创新是现代企业的最本质特征。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需要持续推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并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撬动市场资本,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企业牵头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也更有利于发现并抓住科技产业变革中的创新突破机遇。

创新型领军企业或龙头企业更具备市场、技术与资本等资源条件来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目前,我省企业整体对于科研创新重视还不够,应大力引导本地区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创业领军企业引入创新资源,共建一批背靠国家“大院大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再依托这类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劲引擎。

记者:近年来,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聘、经费使用、薪酬激励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但采访中发现,一些高校、院所类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市场化运营方面积极性还不够高,对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方面有畏难情绪。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郑庆昌: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其运作机制的设定将直接影响着各方资源对接的效率。目前,国内的高校、院所类新型研发机构分两大类,一是体制内的,虽有相对多的资源但有很严格的行政审批流程,二是体制外的,虽管理灵活但相对缺乏政府的支持。

当前,应加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重视面向市场和产业需求开展成果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上,各地虽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影响了政策的落地。同时,高校、院所要用好用足国家、省里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政策红利,完善配套的制度措施,给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让其放开手脚去研发创新。另外,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也可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真正实施好理事会管理模式。

(本报记者 李珂)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