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清的养牛致富路

20210609期来自:内蒙古日报

提起自己的牛,赵子清就兴奋不已。

□本报记者 郝飚

“哞哞哞”,一大早赵子清刚从外面回来,院里的20多头牛就叫个不停。“它们这是渴了。”停好电动三轮车,赵子清麻利地将一桶桶水倒进牛槽,看着牛排成排喝水,他不由地嘴角上扬,现在对于牛的习性,赵子清可以说是行家了。

“要不是政府的帮扶,我的日子哪可能翻身。”眼前这位皮肤黝黑、右手残疾的人4年前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如今依靠养牛实现了脱贫,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能手。

今年62岁的赵子清是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村民,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出了事故,不幸失去了右手,再加上妻子乌云高娃常年患病,全家就靠着9亩地维持生活。虽然日子不好过,但赵子清勤快肯干,为了改善生活,只要自己能干的零活儿,他就抢着去干。2012年,靠着多年来攒下的钱,他们家才勉强盖起了一座砖瓦房。

房子盖起来了,赵子清家的日子更加捉襟见肘了。2014年,他成为巴音乌素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靠着村集体经济的分红、医疗报销比例的提高、帮扶单位时常送来的米面油等脱贫政策的扶持,赵子清家的生活开始慢慢有了起色。

但赵子清并不满足,“不能只靠政府养着,要靠自己的努力,像其他人一样致富奔小康。”细心的赵子清发现,近年来牛肉的市场需求稳定,价格波动不大,而且自己家就有很大的空地,就盘算着养几头肉牛发展养殖业,可一想到买牛的资金,他又没了信心。

一次,海勃湾区扶贫干部入户了解贫困户的需求,赵子清大胆说出想养牛的事儿,没想到不到一个月时间,一笔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就发到他手里。此时,妻子乌云高娃却很担心,对他说:“万一赔了咋办,咱们拿啥去还银行的钱?”但赵子清坚信,养牛致富是一条好路子。

说干就干,赵子清用5万元贷款买了20多头牛犊。对于这些“宝贝”牛犊,他百般呵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牛添饲料,清扫牛舍,深夜还要再到牛棚转一圈,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等,发现异常,便会及时诊治,不敢有半点疏忽。

虽然每天累得双腿像灌了铅,可赵子清却顾不上休息。他买了很多养牛方面的书籍,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一本本地读,凭着一股钻劲儿,他掌握了牛的适应期、增肉期、催肥期等知识,使自己从门外汉到变成养牛的行家里手。

“将打碎的青草与骨粉、玉米面混合起来喂牛效果非常好,在草料里加入酒糟,酒的香味既能增加牛的食欲,还能促进肠胃消化……”提及养牛的技巧,赵子清说得头头是道。这期间,海勃湾区住建局还帮着赵子清改造了牛棚,驻村工作队还各方联系帮着跑销路,让赵子清更加放心大胆地养牛。

如今,他养殖的肉牛个个膘肥体壮,皮毛发亮。他不仅还清了5万元贷款,还在想着扩大养殖规模。“今年这批出栏的牛预计就能卖20多万元。”看着牛棚里的牛,赵子清兴奋地说。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