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记﹄的家风会议

20210609期来自:内蒙古日报

郭永胜看着即将上市的葡萄,感到幸福极了。

王凤婷和老伴翻看获得的荣誉。

□本报记者 于海东 郝飚

□本报记者 于海东 郝飚

“领导,啥指示?嗯嗯嗯,好的,王书记,坚决落实!”如果说这是一个儿子接听母亲的电话,而不是

自己领导的,是不是觉得有点儿诧异。

电话接听者叫孟祥安,是乌达区一家企业的部门领导,他口中的“王书记”是他的母亲王凤婷。母亲告诉他,如果周末不出差不值班就回家里聚餐开会。

今年76岁的王凤婷老人是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库区移民,虽然一辈子只是普通党员,但她在乌达区爱民佳苑社区可是名人。她为人热心,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并且,她子女教育得好,这个15口人的大家庭妻贤子孝、和谐幸福,因此获得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

每个周末,一大家子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听“王书记”指示。听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和孙子孙媳汇报完一周的工作情况后,“王书记”就会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现在干得都挺好,但是不能骄傲,都是党员,不能干坏事,在工作上要带头。”特别是对三个儿子说:“你们哥仨在单位大小都是领导,不要拿人家东西,要把本职工作干好,不要有抱怨,要做好表率,管好了自己才能去管别人。”

“妈,您放心,我们都记在心上了。”虽然几个儿子都50多岁的人了,但落实指示不折不扣。

当然,

“王书记”是很讲民主的,指示完,她立即

向晚辈征求批评意见:

“妈也有做得不对的,你们看

到了要说。”特别是对三个儿媳妇说:

“对妈有啥意见

就说出来,我好改。”几个儿媳们都笑着说:

“妈,您这

初夏时节,乌海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栋栋温室里一派生机盎然景象。眼下正值柿子、黄瓜、西甜瓜、桃等蔬菜瓜果的成熟期,前来采摘尝鲜的市民络绎不绝。

“今年到现在,来我们这里采摘的市民差不多有5万人次了。”这片大棚的种植户郭永胜说。

对于郭永胜来说,这是最忙的季节,每天不仅要接待市民游客,还要穿梭于每个大棚里加强田间管理。“你看到的这些葡萄都是夏黑,今年是种植葡萄的第三个年头,也到了收获的时候,预计端午节前后就能上市。”在一栋葡萄大棚里,串串葡萄饱满圆润,已由绿变黑。望着自己亲手呵护的葡萄,郭永胜的喜悦溢于言表。

今年48岁的郭永胜是乌海市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乌海市远近闻名的温室蔬菜水果种植能手、致富带头人。如今,他的合作社拥有温室大棚130多栋,入会社员100户,年销售额300多万元。合作社种植的草莓 、水密桃、西甜瓜、西红柿等蔬菜水果不仅热销乌海及周边,还成为响当当的明星农产品。

1997年,郭永胜一家便开始在当时的乌达区乌兰乡开始试验温室大棚种植。“那会儿连水田是啥都不知道,更别说温室了。可没想到,一年下来,2栋棚竟挣了4000多元,当时一家人真高兴。”郭永胜说,当年温室大棚主要种植柿子、黄瓜和辣椒等蔬菜,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只能自己慢慢摸索,经常起早贪黑,吃住都在棚里,那时温室大棚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随着种植经验的成熟,他种出的蔬菜、西甜瓜等蔬菜瓜果产量高、品质好,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一倍。特别是西甜瓜供不应求。他们一家走上了小康路。

“虽然自己富裕了,但不能忘了乡亲们,得带着他们一起奔小康。”富裕后的郭永胜有了新的目标。

为了带动更多乡亲致富,2007年,郭永胜带头成立了乌海市绿农永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围绕农区居民需要,开展生产经营和种植技术服务,并对社员生产的蔬菜进行统一销售,形成了“合作社+基地+社员+市场”的经营模式。

“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带动乡亲共同致富,以前日子苦,我知道在别人困难时拉一把有多重要。”在搞好合作社生产的同时,郭永胜以技术带动扶贫,无偿为蔬菜种植户提供蔬菜苗、技术服务、信息咨询。闫栓虎曾是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的贫困户,郭永胜教他怎么种西瓜,并免费提供5000株种苗。学到了种瓜的技术,老闫年收入增加了3万多元,说话都有底气了。泽园社区的贫困户郝四娃没有一技之长,郭永胜帮他联系给温室大棚拉农家肥,一年下来能有5万元的收入,让他当年脱了贫。

几年间,郭永胜已经帮助20多户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脱贫,为社员无偿提供优质蔬菜种苗100多万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对贫困户进行物质上的帮助是不够的,还得教给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成熟的种植经验。让他们通过劳动挣钱,可以一辈子受益。”郭永胜坚定地说。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