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湾:内蒙古农村改革从这里起步

20210530期来自:内蒙古日报

■上接第1版 生怕浪费一丁点土地。”据陈绿师回忆,那时他19岁,除了参加村里的大集体劳动,还兼任队里的会计和计工分员,只有在闲暇时间才能帮母亲一把,大部分时间都是赵丑女一人在田里劳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试种一年后,赵丑女承包的这14亩地产量果然翻了番。包种3年间,原来粮食单产只有200斤的耕地,平均亩产达到了500斤以上。3年下来,这位50多岁的农家妇女,一个人在14亩地上产出的粮食,几乎占了康家湾大队50多个壮劳力在80亩土地上产粮的一半。康家湾大队的这件事轰动了整个达拉特旗。时任伊克昭盟盟委书记的千奋勇来到耳字壕,不仅对赵丑女赞不绝口,鼓励她继续承包,还把这个典型推荐给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周惠书记特意把一封信带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这封信的标题是《像赵丑女这样的包产到户何罪之有?》。1979年8月,盟委用十几天的时间组织全盟农业社党委书记从杭锦旗到达拉特旗观摩。千奋勇还亲自撰写了《包产到户是伊克昭盟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坦途》,发表在报纸上。1980年,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的75号文件,之后又连续几年发出中央1号文件,使“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到1980年底,伊克昭盟73%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40多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确权、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关系到“三农”的改革,推动内蒙古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61岁的城塔村党支部书记赵先荣目睹了这片土地的改革变迁。当年的康家湾大队80多亩耕地如今发展到6000多亩,大型机械替代了马拉犁车,农民种养殖业发展迅速,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全村人都住上了新房,学校、敬老院、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2020年,城塔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