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

20210527期来自:内蒙古日报

“菜篮子”变成了“钱袋子”

□本报记者 李晗

天刚蒙蒙亮,赤峰市林西县大营子乡和平村禾旺扶贫产业园区菜农靳国辉早早起了床。他穿好工作服,拿上工具,进大棚熟练地采摘起了西红柿。采摘完毕,立即分拣包装。上午10点多,新鲜的西红柿就装上冷链车,运往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这里,西红柿经过层层分销,第二天一早便可进入北京市各大菜市场和商超。

“西红柿一批比一批卖得好。有了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扶贫摊位,我们的西红柿可以直接运往市场,省去了中间环节,每斤比在本地市场多卖3毛钱呢。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我们整个园区已经向外输送了400多万斤西红柿。一车西红柿,纯收入在6000元至8000元之间。”看着一箱箱红彤彤的西红柿,靳国辉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大营子乡的蔬菜产业按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的思路加快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设施农业与露天蔬菜同步发展的模式,努力实现区域化品牌建设、集约化生产的发展格局。精心打造的禾旺扶贫产业园区便是大营子乡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建设禾旺扶贫产业园区之前,我们村都是种露天蔬菜,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减产。为了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困境,我们采取村民自筹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了禾旺扶贫产业园区。园区有高标准温室暖棚600栋、冷棚200栋,目前这些大棚已全部投入使用。种植的品种也很多,有西红柿、辣椒、豆角、西葫芦等,平均每个暖棚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上,冷棚也有1万多元。‘菜篮子’成了村民致富的‘钱袋子’。”林西县大营子乡和平村党总支书记张兵介绍说。

禾旺扶贫产业园区的兴起,不仅给菜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为村民们增加了一份稳定的务工收入,村民李永芝就是受益者之一。“产业园区建在村子里,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好事。我在这里边学边干,工作3个多月了,挣了1万多元。掌握种植技术后,我打算自己也承包两个棚,收入还能增加,日子会越来越好。”李永芝一边采摘西红柿一边笑着说。

“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推广菜农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发展规模化经营,创造特色产业品牌,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向优势产业振兴转变,促进全乡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大营子乡党委书记鲍艳利说。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