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惠﹄草原

20210525期来自:内蒙古日报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型生物分子——糖RNA(glycoRNA),这种分子可能在大多数类型的生命体中都很常见,并可能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细胞》杂志上。

●中国长城(内蒙古)自主安全智能制造基地产品下线仪式近日在鄂尔多斯举行,这标志着我国首条网信产品自主安全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此次下线的长城自主安全整机,是一款面向党、政、军系统及金融、能源、电信等重点信息化领域的桌面式计算机,是国内真正做到自主安全、国产化的产品,将解决网信工程配套保障生产线工业控制系统底层安全问题。

●近日,全国首个地市级卫星关口站——中国联通内蒙古卫星关口站(包头市卫星应用中心)在包头启动。该中心投资400万元,建成后,将承担整个北方地区的卫星互联网业务。

(本报综合媒体报道)

“动物实验中,我们发现,术中负压吸引控制在45秒内,不会受到视网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成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浓度的影响。”团队得出科学结论,在LASIK及SBK等各种角膜屈光手术过程中,要尽量缩短负压吸引的时间,并结合临床,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术前筛查标准、术中手术技巧和术后随访机制。

相关科研成果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也为LASIK/SBK手术及早期青光眼和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基础理论支持、研究思路和临床指导,其中基础研究的有些科研方法及实验手段,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赵海霞积极带动周边地区尤其是基层医院技术的提升,在区内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培训,开展国家级、自治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并在内蒙古朝聚眼科医院、鄂尔多斯中心医院等兄弟医院进行技术推广。

由于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医疗成果获得重要科技奖项十分难能可贵。2018年,“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中瞬时高眼压对视网膜结构、功能影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因立题新颖、方法先进、资料完整、数据可靠,一举夺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为该院建院来第三个获得此殊荣的项目。

“看到患者快乐,我有种说不出的快乐”

赵海霞出生于乌海市,幼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选择学医,是因为母亲的坚持——“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你如果能够帮人把病治好,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会更快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以往为了安全性得到保障,许多人不辞辛苦跑到外地求医。现在,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

赵海霞常说,医患和谐靠的是相互体谅。在该院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常常是清早开始接诊,至中午1点多才结束,医生还没离开,走廊里的患者又排满了。

“我常被患者的信任感动着,告诉自己要守住初心,对得起这份信任。”为了满足更多人就医需求,赵海霞主动提出每周六加出一次门诊。

赵海霞的最高手术纪录是一天接待28位患者56只眼。眼科手术主要依靠显微镜完成,长时间工作负荷造成她肩膀和手腕严重劳损,每次“上阵”前都得烤电,贴止痛贴。

“提高手术安全性,靠的不仅是技术,更需医患共同努力、共同配合。”在她随身携带的小包里,还有一个必需品——咽炎片。术前充分沟通、术中心理安慰疏导,几乎每台手术她都是边做边讲下来的。

看到患者发自内心的感激,赵海霞有种说不出的快乐和满足。

“先做个好人,再当好医生”

儿时的梦想最终实现,赵海霞不仅成为医生,也是一名优秀的眼科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传授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她常把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与感悟与学生们分享。

“人生,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每一堂研究生新生课,赵海霞都告诫自己的学生,医生不仅需要一双纤巧的手、严谨的工作态度、敏锐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赵海霞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她和学生的合照。提起这些优秀的孩子,言语间她饱含满满的爱意和骄傲。

相对于治疗近视眼,预防更加重要。赵海霞带着学生一直致力于眼科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通过开展义诊咨询、健康科普讲座,提高全民的眼健康意识。

近年来,赵海霞教授多次走入中小学进行眼部健康检查及视力保护宣教,为学生建立防控档案,将近视防控“跟在后面跑”变成“主动站在前面拦”,并提出逐步在我区近视防控中结合地理、人口特点,构建以各地近视防控中心为依托的区域性近视防控体系。

2018年,赵海霞团队所在单位获批成立“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并加入了全国眼视光联盟。团队还牵头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协会眼科管理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眼视光分会”,为自治区眼科及眼视光领域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

前沿

【记者手记】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