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荒之地变鱼米之乡

20210609期来自:长春日报

六月的田野,绿意盎然。在农安县黄鱼圈乡潘家坨子村,上百公顷盐碱地改造的稻田再次开犁插秧,呈现出一幅“水乡”亮丽的风景线。曾经的不毛之地真能种出好稻米?“过去的盐碱地,现在变成了弱碱性稻田,种植绿色水稻刚刚好!”潘太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太刚笑呵呵地说。

多年来,潘家坨子村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但受困于土地多是盐碱土质,地难种、产量低、品质差……这些盐碱地渐渐成了荒地。随着潘太刚因地制宜建立起水稻种植合作社,并致力于土壤和农田改造,一片片盐碱地变成了绿油油的水稻田。

“将活水引入农田,选育耐盐碱品种,用淡水每10天洗去一次土壤中的碱性,才能使根系环境适合水稻生长。”潘太刚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又成功改良了30公顷盐碱地。在农业专家对土地结构的检测分析下,合作社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的方式,人工添加盐碱土地缺乏的微量元素,为改良后的稻田补充能量。

“普通大米的市场价在每公斤3元左右,盐碱地上种出来的绿色水稻能卖到每公斤4元。”在潘太刚看来,将乡亲们的土地集中经营、统一种植,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家乡的水稻一定大有前景!

藏粮于技,向科技要产量、质量,才能让稻农的种植方式脱胎换骨。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