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殿云:苦战奋斗 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

20210526期来自:长春日报

本报记者

胡晓琼

曾经贫穷的小乡屯,如今已是富足的小康屯,村容整洁美丽,花园式新居既漂亮又现代,农民通过务工和发展畜牧业、旅游业等方式,让致富路越走越宽。(小乡屯供图)

夏日清晨,清脆悦耳的鸟鸣响彻乡村。在榆树市东南部,地处吉林省榆树市、舒兰市和黑龙江省五常市交界的土桥镇皮信村小乡屯,一位女性扛着锄头的雕像、一块写着“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牌子,静静地矗立在阳光下,无声地散发着齐殿云和小乡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冲天豪气。

“苦战奋斗”的榆树小乡曾是20世纪70年代吉林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扛起这面旗帜的正是这位当年小乡生产队政治队长齐殿云。1969年,齐殿云作为吉林省农业战线的代表,参加了国庆20周年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小乡位于榆树市东南40公里,前身是原光明公社办的一个小型饲养场,只有13户人家、73口人。1962年冬,饲养场由于经营不善而解体,这13户人家组建了生产队,因屯小人少而取名小乡。当时的小乡生产条件极端艰苦,当地人曾编有顺口溜:“老牛破车疙瘩套,两头毛驴没草料,花钱完全靠救济,吃粮只能等返销”。

1962年,小乡生产队成立,全屯唯一的共产党员齐殿云作为主心骨被推上了生产队长的位置。有人劝齐殿云:“赶早走吧,人挪活,树挪死,何必在这受苦受累。”齐殿云却说:“国家的任何地方都需要建设,越是没有条件的地方我们就越要干,只有干才有出路,不干啥出路都没有。”

说干就干。齐殿云发动队里仅有的几名男劳动力抡着镐头整地,增施粪肥改良土壤,把家家户户的农家粪肥都收集起来,用扁担一担一担地挑,用肩膀一袋一袋地扛,田地里出现了一个个肥堆。初春时节春寒料峭,为了抢农时,赶在耕种之前修好排水渠,齐殿云带领全村的7名女劳动力顶着冷风,踏着冰碴挖渠排涝。就这样,“横水壕,顺水沟”,在山脚下建壕挖沟兴修水利,面积达到1700多平方米,保护了耕地,成功解决了小乡的水涝灾害。乡道两侧形成了“道南是梯田,道北是平原”的美丽景象,也成就了“八女治水”的佳话。

齐殿云带领乡亲们自力更生,治山、治水、治坡的功夫没有白费。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小乡的面貌彻底改变了。1963年秋天,小乡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407斤,一举轰动榆树全县,小乡也因此出名,并第一次向国家交售1.6万斤商品粮。

小乡打赢了扭转贫穷面貌的关键一仗,开启了由贫穷走向富裕的道路。

在齐殿云的带领下,“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穷小乡变成了团结奋斗、意气风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富庶小乡,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齐殿云和小乡人的事迹也写进了当年的小学教材,名为《苦战奋斗的小乡人》。

胜利鼓舞了小乡人,他们没有止步于解决温饱,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只要大家抱成团,下定决心干,天大的困难也能战胜,再穷的山沟也能变样!”齐殿云鼓舞大家。在齐殿云的带领下,小乡人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修田造田,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齐殿云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她一直热切关心着小乡的发展,对于村社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

2002年11月30日,82岁的齐殿云告别了这片她深深热爱的黑土地,而她“一心想着为国家多做贡献”的精神已深深根植在这里。在小乡东大沟岭上有一块坡最陡、土质最薄的二亩四分地,通过改土造田,铺上了一犁深的黑土,变成了一块丰产田。小乡把这块地称为“苦战奋斗田”,以这种方式教育着后人。

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在榆树大地吹响。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带领和奋斗下,在产粮大县到农业强县的实践中,榆树市赢得了“粮豆之乡”“天下第一粮仓”的美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战役也在小乡屯打响。小乡人通过劳务输出、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等方式,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好。小乡人从旧居迁入了花园式新居,通往小乡屯的道路硬化了,还修建了小乡多功能接待中心、小乡休闲广场、荷花池、木头栈桥和铁索桥,小乡屯华丽转身成了游客向往的“桃花源”。

“去年,为有效和乡村振兴接轨,我们打造了一条小乡沿线花海大道,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下一步,小乡还将以红色旅游文化为主打品牌,进一步加强景区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和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力度,打造集历史教育、山田经济于一体的新发展模式。”榆树市土桥镇副镇长刘成女说,小乡“苦战奋斗”这面红旗他们会一直扛下去,以永不停息的脚步和精神风貌坚守初心使命。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