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陈俊孙刚刚……

20210610期来自:大众日报

精神历久弥新

本报通讯员 陈 俊 孙刚刚

自5月以来,从东营市区沿南二路一路向东进入莱州湾海域,伴随着隆隆炮声,几百名物探队员在描绘着广利-青南、王家岗、八面河油区地下几千米的震动曲线。这些曲线一炮炮叠加,最后勾勒出清晰的地下剖面图,将帮助地质人员锁定油气的藏身之处,为胜利油田和江汉油田增储上产、实现“十四五”开好局提供一体化的物探技术支撑。

50年来,胜利物探秉承“为祖国找油、为民族争气”的理念,足迹遍布国内近30个省区市,以及沙特、伊朗、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为胜利油田发现81个油气田提供了强劲的物探硬支撑,也为西部油气大开发、南方气田大发现、海外市场大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野外工作了30个年头,SGC2101队党支部书记孙奎养成一个习惯,只要项目生产,他就睡不着觉。“只有盯在现场,听着电台的响动才睡得踏实。”每当这时,孙奎都会把皮卡车后排座椅放倒,铺上几块木板,搭成“房车”,一人一车24小时在现场,哪里有困难就冲到哪里。

说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传统。

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喜获工业油流,声势浩大的华北石油会战随即展开。全国各地多支物探队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纷纷集结黄河口,找油找气、兴企报国。

在85岁的老物探李万仓印象里,广袤的盐碱滩上,物探队员头顶青天,脚踏荒原,住干打垒,喝盐碱水,人拉肩扛,战天斗地,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多打井、快打井。“条件再苦也没人抱怨。大家想的就是夺红旗、立标杆,找到大油田。”回想起油田会战时的情景,李万仓记忆犹新。

靠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韧劲儿,他们完成了37次大规模地震会战,发现了东辛、孤岛等亿吨级大油田。

“持之以恒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举、长远之策,全力把基层锻造成攻坚创效的‘桥头堡’。”胜利物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孙呈德说。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