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低、比例高、兑现快,城阳区强化扶持政策———

让企业技改“愿改 敢改 会改”

20210609期来自: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肖芳

技术改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这句话,青特集团驱动桥装配二期车间副主任陈连吉,有着切身的体会:

他所在的生产车间,以前主被齿轮间隙调整等关键工序,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操作,他们不到岗生产就没法进行,但现在由机器设备替代,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以前结构面涂胶是工人手动完成,涂胶轨迹波动较大容易导致产品漏油,现在采用坐标机器人自动涂胶,精度高,涂胶均匀、用料少,而且涂完后还会自动拍照、智能比对,检查是否合格,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中国专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青特集团近年来紧跟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发展趋势,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实施技改项目,推动企业工艺装备持续升级,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青特集团技改项目负责人、生产管理部副部长胡文响说,这些技改投入收效明显:部分车间生产一线操作员工配置比例减少了约60%,单线生产力却提高2倍以上,订单交付及时率提高至99%,质量合格率提高至99.8%,设备故障率减少25%以上,产品装配错漏装率减少80%以上……

如今在“中国工业百强区”城阳区,像青特集团这样下大力气进行技改的企业越来越多。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城阳区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68.9%,实现“开门红”;城阳区已储备重点技改项目181个,计划总投资179亿元,已开工项目119个,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新增产值150亿元。

“对于传统制造企业来说,技改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但我们去年初对近百家大中小企业调研时却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面影响,企业一开始投资技改的愿望并不是很强烈。”城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规划创新科负责人刘慧表示,企业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中资金困难无疑是最大“拦路虎”。

技术改造,企业是主体,但政府也要有所作为。对于身处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来说,真金白银的奖补才是最实打实的“红包”。城阳区工信局副局长李惠娟介绍,为最大限度地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城阳区拿出了最大的诚意:2020年3月,城阳区专门出台《促进工业投资高质量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对获得市级技改奖补资金的企业按照1:1配套实施区市叠加奖励;对当年设备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奖补比例由原先的10%提高至20%,支持力度达到青岛全市最高。

不仅如此,城阳区还一改以往技改扶持资金次年申报、次年兑现的惯例,率先提出涉企扶持政策“即出即兑”,实现当年申报、当年兑现,兑现速度快,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城阳区工信局还通过主动走访等方式,盯上靠上为企业技改项目做好全流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掌握政策、规范申报。2020年,城阳区共兑现区级技改扶持资金6752.27万元,同比增长133%,争取市级奖补资金9000余万元,同比增长211%。

“政府的技改扶持政策,门槛低、比例高、兑现快,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轻资金压力,坚定了我们持续推进技改的信心。”胡文响表示,按照青岛市、城阳区两级扶持政策测算,企业技改可获奖补的比例最高达到40%左右,仅去年青特集团就拿到了1500多万元的技改奖补资金。

扶持政策的持续提档扩面,不仅让青特集团这样的大企业继续智能转型,也引导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开始走上技改之路。青岛日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这家主营模切、吸塑制品的小微企业,考虑到人工成本上升、产品升级换代等因素,于去年初决定购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城阳区工信局走访了解到该企业的技改需求后,立即安排专人进行对接,帮助企业规范技改和申报流程。当年下半年,企业就拿到了60多万元的技改奖补资金。“当时疫情对企业产生了冲击,购买设备又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笔及时到位的奖补资金,可谓雪中送炭。”公司副总经理孙娅敬表示,如今企业技改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今年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左右。

如今,城阳区面向企业技改的服务保障再次升级:推出“城阳企业服务智慧云平台”APP,通过流程再造、部门信息共享、审批全程“入网”,企业“政策申报零跑腿、资金兑付不见面”,实现惠企财政奖补资金“无感”兑付。“企业注册填报相关信息后,平台还会对该企业进行‘政策画像’,自动向其推送符合条件的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刘慧说。

李惠娟表示,今年城阳区将围绕做强做大制造业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重点推进青岛泰泓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年产30万平方米焊接铝蜂窝板及3500套铁路配件产品项目”等200个以上技改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其中力争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技改项目150个以上,推动全区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