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

□ 滨州市委书记 佘春明

20210609期来自:大众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滨州市围绕“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实践课题,聚焦解决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创新动力不足等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和支撑引领作用,以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为主抓手,一手抓实业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手抓产教融合打通人才与产业衔接通道,有效满足产业创新发展人才结构性需求,实现了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推动滨州实现一系列内涵式、趋势性变化,为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科创引领凝聚“新动能”。科技创新是滨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滨州赶超跨越的最强跳板。我们坚持“握合力”就是竞争力的发展理念,着力促进科学家、实业家、金融家“握指成拳、深度合作”。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创新格局,完善“产学研金服用”科创体系,渤海科创城加速崛起,构筑起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原动力和转型主引擎。一年建成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投入使用,“八大中心”陆续进驻,156家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和商务服务机构签约进驻。魏桥国科研究院5个研究中心、10个联合实验室和7家科技公司、47个科技项目全面启动;与13家“中科系”重点院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入合作,实现科创“国家队”链式落地,超高精细光刻胶、激光选通成像、高强韧铝基复材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转化落地。

产教融合催生“新模式”。顺应企业变革、教育改革、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以“十校”为重点,探索教育和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融合,职教院校的区域布局、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匹配程度显著提高。坚持“双元育人”,改革“双师教学”,支持企业创办职教院校、应用型大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了以魏桥、京博等企业集团为代表的“研发+中试+转化+职教”产教融合新模式,“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成为常态。坚持人才“引育留用”并举,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工程,在省内首创“人才节”,引进高层次人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分别是上年的1.7倍、4.8倍,人才“净流入”实现结构性突破。

实业转型提升“新层级”。全面贯彻“双碳”战略,稳妥推进“三个坚决”,以超前思维谋划“十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向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食品加工、家纺服装、医养健康、现代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升级。其中,在魏桥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铝业实现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整体再造,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超50%,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列全省第4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企业创新释放“新活力”。市场主体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角”,注定居于高质量发展的“C”位。我们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和弦共振,着力塑成优良科创生态和产业生态,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平台54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59%,列全省第3位;“四新”投资同比增长52.7%,列全省第2位;综合创新水平指数上升位次列全省第1位,增幅列全省第4位,创新资源指数列全省第6位;在2020年度科技领域省级考核中位列全省第1位。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以“双型”城市建设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平台升级、企业培育、人才集聚、要素赋能工程,全力推动产业“强基”、配套“强链”、动能“强劲”,奋力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为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滨州贡献,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

powered by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