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东籍……

20210603期来自:大众日报

“把‘武’字略去,我们称他何兆”

— 为山东籍挚友王浩出一套文集。为此,他多次与王浩的弟弟王恒通信、通话,核实细节。

作为学术大家的何兆武,为何对王浩的身后事念念不忘?因为王浩虽然不为国人所熟知,却是享誉世界的数理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与何兆武同为学术大家。两位老人自高中时相识,后在西南联大度过七年时光。在时代起伏中,两人虽聚散有时,友谊却如深山宝矿,光彩夺目。正如何兆武所说:浩兄与我,可谓“平生风谊兼师友”。

作为华人学术世界的两位巨擘,两人的唱答,有文化化石一般的价值,无声诉说着那一代学人做人问学的风采……

“我们的人生道路迥然不同,王浩是对我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何兆武曾回忆。

1921年5月20日,王浩在山东齐河出生,他的父亲王祝晨是山东教育界的元老。“每到寒暑假,我父亲总要子女接触社会,学点手艺。我哥哥曾去学修理自行车,傍晚回家时全身油污、满脸黑乎乎的。后来,他骑着自行车到济南商埠报馆批发报纸,然后一路卖着回家。父亲经常说:‘不是要你们赚钱,而是要你们锻炼自己,学点生活本领,别一个个都成为书呆子。’”2015年前后,记者多次采访王恒,他如是回忆父亲的教育方式。

王浩在山东念完初中后,追随在南京读大学的哥哥,考入中央大学附中。抗战期间,中央大学附中搬到长沙,当时何兆武从北京回到老家湖南,也考入该校。“王浩高我一级,那时候在校内非常有名气,所以我也认得他。”何兆武曾回忆。

1938年暑假,王浩读高二,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当时王浩一家因战乱颠沛流离,他因牵挂家人心切来到陕西城固,在“西北联大”附中读高三。1939年夏,何兆武以同等学历考入西南联大,王浩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数学系。

西南联大的生活圈子非常小,两人作为中学校友,很快就熟识了。“抗战期间,何兆武和我同学多年。在西南联大几个好友之间,常把不是单名的加以简化,不过不是照惯例把姓省去,而是把‘武’字略去,我们称他何兆。”1992年年底,王浩在应邀为何兆武的新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作序时写道。

在何兆武的记忆里,王浩喜欢谈哲学,想法往往和平常人不一样。“平常人的想法总是非常实用主义的,比如说某人是坏人,这是结论,然后再去找理由,把这个人骂得一钱不值。可王浩考虑事情从来不先下结论,这是最启发我的地方。他从不先在头脑里预设结论,而是通过思考、辩论。如果别人能说出道理来,他也同意。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态度。”何兆武一生以有此好友为荣。

年轻的王浩对一些哲学问题有自己独到而敏锐的理解。一次,他谈到哲学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智识上的怀疑主义,否则无以成其深;二是精神上的肯定,否则无以成其高;三是要有一句格言,所谓格言就是信条,各人不同,但足以反映自己的特色与风格。例如苏格拉底的格言是“知识即美德”,而培根的则是“知识就是力量”。何兆武对王浩的这一想法印象颇深,耄耋之年依然记得。

那时,西南联大的学生大多背井离乡,寒暑假回不了家,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休息时就在草地上晒晒太阳或聊聊天。何兆武跟王浩聊天时,王浩倒是很谦虚,总是说不懂,可

何兆武先生晚年有一夙愿——

powered by 闻道